今晚聽教招一個老師講“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熟知這方面的童鞋應該都知道這是教招里面算是最基礎的東西,快考試了我也翻出筆記來一一復習,今晚有點“新發現”,老師講【后習俗水平】的第二個階段時突然講到電影《血戰鋼鋸嶺》:D~~作為半個“偽影迷”的我耳朵“亮”了嘿嘿嘿^ω^~ 是我看過的額~
我記得當時我聽這章內容――“道德兩難”故事,那個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其實國外電影看多了,自己就會處于【后習俗水平】里的階段了 :)~(不是說國內電影“不好”一類……只是確實,額,沒有可比性,發展不在同一水平吧……)
怎么說,理由如下:
國外很多很好的電影,我個人認為不去看是人生的一種“遺憾”,比如基本永遠位居各種排行榜首,評分永遠不會落到前三之后的《肖申克的救贖》,比如在戰爭片紀錄片中永遠可以“震撼”我心靈的《辛德勒名單》(那個配樂我個人認為也是史上之最“貼近”心的,聽到便能感受到影片中的氛圍與沉重。),再比如國內香港那些年的經典《青蛇》,《倩女幽魂》……(我雖然很想再多看一些,等時間再多余一點吧,我絕不“辜負”想看的心嘿嘿……)這些電影有什么作用呢?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三觀正。(國內那兩部先不說哈,香港那時期的電影“酷”就足夠了,已經看得很過癮,其他的可以再論~)
為什么說看多了好的電影自然會被有所影響有所觸動自己的“小心臟”呢?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嘿嘿嘿^ω^~比如看了《血戰鋼鋸嶺》里面主人公醫生最后連“敵人”日本人也救,難道不會被觸動嗎?會。(就類似于,你看到一個“傻缺”家伙,但你想到這個“傻缺”家伙也是一條命啊,所以你也還是會救~hahaha...)所以,從此以后我們在潛意識里會更加尊重生命,更加重視生命本身,電影主人公的這種“精神”是會在無形之中“傳染”給觀眾的,之后我們在遇到類似的事時自然就會選擇生命本身這一“選項”來選擇。
這就回到文初所寫的“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里面講到的兩難故事――妻子生病,危在旦夕,葯在一個必須去偷的地方丈夫是否該去偷?(Sorry,這里補充一下,我忘了大概具體的內容,是“當地藥劑師”發明的藥,所以下文中的我說“藥監局”的制度問題應該是有誤的,這應該屬于與“當地藥劑師”的問題。)
我聽到這個故事之后毫無思考的就說“偷”。其實這個故事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我選擇應該偷其實沒有過多的理由,且是生命最重要吧,可以救人命的藥卻要靠“偷”才有?這藥監局不知道在干啥……就像一個人要死了,管葯的說我不能給你…… 這里面多半有點問題…… 不是制度問題就是制度不健全的問題…… (上文已述,這里應該是與“當地藥劑師”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下丈夫去“偷”葯我不覺得丈夫是應該遭“鄙視”的“小偷”,就像一部美國電影中,具體名字我忘了,內容是三個即將退休而工作了一輩子最終連養老的錢都被“剝奪”的老頭去搶銀行,(沒有傷任何人)他們只“拿”了應有的退休金,其他錢都“分”給需要的人了,最后結局沒有被抓,而“幸福”地用“搶銀行”來的錢度過余生。這樣的行為與“偷葯”難道沒有“異曲同工之處”嗎~(當然我得說那是美國的電影……)至于非得把“偷”了東西就看得怎樣怎樣的人……我想,我們之間的想法確實有點“鴻溝”……嘿嘿嘿^ω^ ……
所以…… 我想表達個什么呢?
――多看好電影真的有“好處”,至于其中之“妙”處,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個人感覺,電影能帶給我很多“能量”,有時我很“親近”我喜歡的這些電影,就像它們都是“活”的一樣。
但我深知有些東西說出來便“爛俗”了,就像有些人感覺我是有點“靈性”,但有些人感覺我“呆板”一樣~呵呵噠~我還能說個啥?看到的不同之間或許也思想上真的也差著n百個銀河系吧!(拜拜……)我只能說,能喜歡這些好電影的人絕對沒有像我一樣“呆板”的心~(好了不說了,天蝎的我有個梗就永遠不會“放過”大家見諒!嘿嘿嘿~)
一般到最后都會有個“意義”之類的對吧:D~那就如下: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思想道德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分為“三水平六階段”。而社會中的法制法規如果與現實有沖突是可以用來“質疑”的,甚至可以“修改”的。所以不要讓“偷葯”這件事本身“困”住了思維,生命也是誠可貴的。
就這段話也能看出我不“呆板”對吧~
好了我不說了,哈哈哈……
Good Night.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