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遇見羅輯思維的方式都不一樣,我認識個哥們他是在早上和同事出差的車上聽到同事聽羅胖六十秒的語音……而我呢是上衛(wèi)生間的時候在優(yōu)酷瞎逛找點視頻看。不管怎么樣都有一個東西是一樣的:這家伙說的有道理,值得聽下去。羅輯思維這家公司陪伴很多人快五年了,直到今天應(yīng)該還有人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聽羅胖六十秒。他們家又發(fā)布重磅產(chǎn)品《每天聽本書》,這個產(chǎn)品上線這么久還開發(fā)布會挺意外。后來發(fā)現(xiàn)確實值得為它開一次發(fā)布會,今天主要是想好好的夸一下這個產(chǎn)品:哇簡直太棒了!其實這個產(chǎn)品光聽名字就覺得很酷了《每天聽本書》。每天半小時就能聽完一本書耶!
羅胖說:“每次走進書店都有種絕望的感覺,那么多書何年何月能讀完。”他一定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我從來沒有這種煩惱(這也注定了我做不出《每天聽本書》這樣的產(chǎn)品)。我的煩惱是那么多書我買哪本比較好呢?這本也好,那本名氣更大……哇還有這本。真想把書店搬回家……。后來去到廣州購書中心,我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我家實在是太小。當然我很絕望興奮的走進去一本書都沒買,好書太多選擇困難癥。既然要夸它自然要好好說道說道這個產(chǎn)品解決了讀書人的剛性需求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解決用戶選書的煩惱:用得到和其它同類型產(chǎn)品比如:熊貓書院、有書等發(fā)現(xiàn)很多好書自己不知道或者錯過了。比如:最新一期的《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家精神》,因為不是德魯克最出名的著作很多人就錯過了。有了《每天聽本書》能大大擴大你的視野,羅胖說將來要有十萬本書。閉上眼一想這就是一個超大的圖書館。以后走進書店看到哪本書比較感興趣先打開得到聽聽在決定買不買。其次是對于上新的好書得到會首先解讀如《哈佛中國史》。被得到那么一收錄馬上就火了起來。《每天聽本書》如果一直做下去將來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音頻書籍擁有者,希望那一天早日到來。
第二關(guān)于時間:對于很多很忙沒有時間的人來說,肯定愛死了這個產(chǎn)品。每天20多分鐘要是提速的話十來分鐘就能聽完一本書。簡直酷的不要不要的!有時間的人一樣需要這個產(chǎn)品,能用最短的時間了解一本書值不值得買是不是值得讀。這個問題一直很致命,今天終于有了藥!
第三解讀者水準夠:得到的解讀者水平都比較高,我自己說不了那么好。解讀肯定有解讀的意義:比如《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非常驚艷的書,要是解讀者不說我都不知道這是一百年前的作品。解讀者引入弗洛伊德的觀點作為對照使得書籍更好理解這是在書里讀不到的。
像《光榮與夢想》這類書大部頭而且寫的很雜,看完整本書還能記得前面百分之二十就很不錯了。本書在《每天聽本書》分為七期做解讀我感覺就很好,解讀者條理清楚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很多讀完沒注意到的點都說到了。
有人估計要問:“你之前還說雞肋,為什么今天又來夸呢?”《每天聽本書》太雞肋主要是基于以下這個問題關(guān)于這個產(chǎn)品和讀書之間最本質(zhì)的問題:這個產(chǎn)品真的能夠代替你讀書嗎?當然不能。
羅胖以前說過這么一句話:“作者有那么多話想對讀者說嗎?直接告訴讀者答案不就完了。”不禁要問:“這樣真的可以嗎?”。我們認真看一本書會看到作者如何立論如何一步一步推導(dǎo)最終得出答案。很多工具類或者實用性很強的書作者拋出一個觀點之后會用大量的案例教你怎么做,有時候因為案例多會煩但這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你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比如:《刻意練習》之類。
太過于依賴于這類東西會產(chǎn)生副作用比如:閱讀能力退化,理解問題和分析歸納知識點的能力變?nèi)酢!睹刻炻牨緯泛喼碧喠耍端枷氡举|(zhì)》四十多萬字精簡為二十五分鐘。加上每個解讀者都會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感受、過往的知識面結(jié)合書籍來作為解讀的依據(jù)。如果羅胖說的真的行,那他也無需費力賣紙質(zhì)書和電子書。
今天說書的人太多一夜之間冒出那么多優(yōu)質(zhì)的讀書節(jié)目,這得感謝羅胖因為是他讓這個市場變成了資本的寵兒。比如:最近火起來的上官文露。文風華麗一口有型的播音腔,配上低沉優(yōu)雅的古典音樂感覺就像古老的電臺之音復(fù)活了一般。我最喜歡的還是:看理想《一千零一夜》的梁文道老師(以前是羅胖,現(xiàn)在他不干了)。得到的解說者多半都是三段論比如:本書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本書主要講了三個問題。聽梁老師說書就像小時候上語文課一樣,每每從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現(xiàn)實意義入手。比如: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他會介紹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和陳先生獨特的治學方法論以及整個人生經(jīng)歷。所有的東西都清清楚楚,不禁讓人感嘆:這才是大神吶。當然這其中有節(jié)目時長的問題。
讀書的方法論每個人都不一樣,我認識有的人專門愛聽書不讀書。到底是廣博好還是精簡好從來就沒有一個定論。得到專欄上的老師比如:劉潤老師就比較喜歡這個產(chǎn)品。李笑來老師觀察他的言行他應(yīng)該不太會喜歡這個產(chǎn)品,他是精讀型雖然讀書很雜但是要求自己一字不差的閱讀。如果是曾國藩肯定非常的不屑于這類型的產(chǎn)品,曾是死讀硬啃型:一句不懂,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王陽明王大圣人是精讀型,全世界的書在他眼里都沒有存在的必要讀儒家經(jīng)典就好。
每天既然花足半個小時多半都還是期待有所收獲:對于自己讀過的書要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解讀者哪些方面說的好,自己曾經(jīng)沒有注意到。第二:解讀者有哪些方面沒有說到,而自己認為很重要。第三:解讀者為什么說的那么好,我應(yīng)該怎么做才能如他一般的說的好。把解讀者當做學習的目標盡量往上靠。
對于自己沒有讀過的書(其實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讀過)要在聽的同時判斷是否應(yīng)該買來好好的讀一讀。讀完之后自己總結(jié)然后再聽一遍醬紫有助于進步。沒時間讀的書多聽幾遍,理一理重點。
《每天聽本書》這個產(chǎn)品最終的致命弱點可能是它自己,每天半小時一本書能堅持下去的人說實話真就不會太多。當然每天半小時一本書也很吸引人。同事問:“你有一直在聽嗎?”。我回答:“你明年再來問這個問題比較有意義。”現(xiàn)實的例子是梁文道老師的《一千零一夜》以前每兩天跟新一期節(jié)目。讀者說這樣不行,根本看不過來。最終梁老師只好改版:每周跟新兩期。
今年和明年的用戶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第二年半價這條鎖定了第一年的用戶。或許有一天你會覺得每天聽得太多收獲卻沒那么多或者堅持不下來就棄用了。我覺得當羅胖的書庫收錄幾千本上萬本書的時候很多人那它當“豆瓣”來用。每次看到書猶豫的時候打開得到先聽一遍了解一下。想想都覺得很酷!
最后:做產(chǎn)品還是要有情懷,把情懷投入到產(chǎn)品上而不是用來賣。羅輯思維是值得學習的典范!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