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了一場讀書會,認識了一對有愛的父母,兩人的分享中能感受到對孩子和親人濃濃的愛,女兒大約五歲,正在幼兒園階段。
最讓我意外的是,兩人目前的角色是:全職爸爸和全職媽媽。身邊的全職媽媽的確不少,但是夫妻兩人都辭職在家的確第一次看到,再看他們,特別是那位爸爸,溝通中邏輯清晰,思維敏捷,也很沉穩,不像是那種好吃懶做貪圖享樂的人啊!
我自然瞪大眼睛,驚問其為何會做出這樣不"中國”的決定?他回答我說:為了不錯過女兒成長最寶貴的時間,也為了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兩人決定離開職場,休息那么幾年。這位爸爸原來的工作是銷售,幾年后若要重回銷售崗位,其實也不難。啊,這不就是我經常聽到的西方國家的孩子或父母,給自己的間歇年(gap year)嗎?
這樣的間歇年,我自己想了有多久?
這樣的間歇年,我那位在國企拿著鐵飯碗但是冒著猝死的的風險經常加班到凌晨甚至通宵達旦的做方案設計參加競標,最后發現自己的幾周的辛苦只是陪標,最終結果是被和諧掉的老公,他想了有多久?
那么,我們為什么想了這么久,卻始終不敢行動?
因為我們覺得房貸壓力太大,我們不敢承受來自親戚朋友異樣的眼光,我們怕一旦停下來,就永遠失去了原來擁有的東西。
其實如若沒有那么多的物質要求,我們為什么不能停下來好好感受生活?我們不得不工作,因為我們要還房貸,我們有大額的生活開銷。因為我的職業原因,可以接觸訪談到大量的中產階級家庭,有的家庭年收入達到70萬80萬,即使在上海這樣一個城市,也超了人均收入好幾倍吧?這樣的家庭,卻都因為額外進行了學區房的投資,而導致自己每月背負著三萬多的房貸,最后的結果就是,整個家庭一年可以靈活機動的現金流就僅有幾萬塊而已,連為自己買份抗風險的保險,都捉襟見肘,更別談去買自己的理想生活,去買一個間歇年!
作為一位8年的資深外企HR,當我放棄了別人眼中完美的工作和穩定的生活,跳入了別人眼中生活的深淵!曾經的全職媽媽也好,現在的外資保險公司壽險顧問也好!每一個稱呼都讓"別人"覺得我應該過著很沒有安全感的生活!甚至連我自己都差點相信了!
但是,一切是出乎我意料的。我目前除了每天的工作外,讀書會,分享會,茶藝,美學,美食,春日的陽光和青草,清新的空氣和鮮花,在地鐵與單車上穿梭,在咖啡館與圖書館 中轉換,在朋友與客戶面前暢談……套用inlight的話,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像春天,越來越不怕花兒遠離,而且內心的財富增長,竟然能帶動了我外在的財富增長!
每天早上醒來,就想到如此豐盛豐盈的生活等著我去體驗體會,那些有趣有愛有故事的朋友等著我去結識,內心深處的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那個我,已經孤獨的等了我十幾年,等著我去交談!甚至我想到,我的先生,那位在同一個辦公室對著電腦坐了十年的土木工程師,對大部分事情都了無興趣是他目前的狀態。他是不是也能像我一樣,有機會去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
抱歉,我成長的太晚了。前面的三十年,我以為是在為自己奮斗,其實回過頭去全是沿著既定的軌跡;三十歲的當口,我以為是為了孩子和家庭,放棄了原有的穩定工作去闖蕩一片陌生的世界,但是我收獲的遠比想象的多太多!
有人說,女人心智打開大多是在有了孩子后,也有人說自己為了孩子放棄太多!我慶幸自己是前者,并且永不愿成為后者。
但,我們往往只能生活在旁人或親人的目光和期盼中,不是因為我們想這樣,而是因為我們周圍的其他人也都是這樣,我們已經習慣這樣。偶爾冒出來的那一丁點兒想要改變現狀的小渴望,小想法的萌芽,最終仍被習慣和惰性一口一口吃掉。習慣和惰性就像罩在我們身上的這一口無形的大鐵鐘,把我們的獨一無二,我們的不一樣,或者明明覺得不太對想要改變的一點點意識,通通罩住。
我們缺的絕不是工作,也不是收入,而是一份自己真正熱愛并愿意為之奮斗的事業,是為自己,為愛的人改變的那珍貴的勇氣!這些東西也許在內心的某一個角落,靜靜地看著我們,或者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耐心的等著我們。
那對父母,正懷揣著他們的勇氣,開始了他們豐富世界的多彩之旅,也許他們會探索出一份真正熱愛的事業,也許他們能品味到陪伴女兒,照顧長輩的酸甜苦辣。
朋友,你的那份,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