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口秀大會》上,撒貝寧就著“北上廣愛來不來”的主題,談了談他的“被迫北漂”歷史。“北大也還可以??”雖然節目組包裝的笑聲很假,但聽到這里我還是笑了。
在人民日報轉發的視頻評論里,有網友寫道,繼“不知妻美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悔創阿里杰克馬,一無所有王健林。買菜市民劉青云,家族最丑劉亦菲,唱功不行陳奕迅,美腿偶像高曉松”之后,傳奇大佬陣營再添一人——“北大還行撒貝寧”。
現如今,北漂的擠公交,擠地鐵,吃方便面......這些對于撒貝寧而言,是陌生的。北漂一族,“北漂族”指在北京飄泊的人,是隨著PC時代的到來而興起的一個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學歷高、有知識,許多人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或在演藝圈、IT界工作。
北漂留下來的N個理由
小城市里雖然沒有北上廣的機會和資源多,但活得輕松自在啊。雖然,北漂青年不少,但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為什么哪怕要擠破腦袋,也要留在北京這座充滿霧霾的城市?
可能是小時候的情結,其實,很多剛高考畢業的年輕人,在去北京之前,并不了解這座城市。頂多就是,首都,機會多,有飯吃,追夢的好地方,改變原生家庭的跳板。去了之后,才發現夢碎了一地。在線新媒體大學半撇私塾的創始人半撇,在填志愿的時候,堵上自己所有的運氣,平行志愿全填了北京。不是說,他有多了解,真的只是因為他覺得,北京是有好東西在等著他。
可能是就業格局。有參加工作幾年后的年輕人,放棄原有工作生活的安穩,北漂。周圍人的意見是,“你這是瘋了嗎?放棄這么好的工作?”“你還能找到現在薪水這么多的工作嗎?”“北京就是背景,北漂生活很苦的!”但一個地方呆久了,會產生厭倦。大城市雖然累,但至少資質是擺在那里的,沒有人可以否認。歐陽夏丹,早年已經在《上海新聞》中形成自己的主持風格,經濟水平也是有一定的基礎,還是選擇北漂,從基層開始做起。
北漂青年,北上廣彷徨的年輕人
“人在北京漂,哪能不挨刀。”
“如果說北京什么最便宜,那就是公交費和地鐵費了。如果說什么是最貴的,那無疑就是房子了。”
年輕、蝸居、羈旅、夢想,是許多北漂青年的標簽。他們有雄心,有抱負,可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使他們壓力山大,甚至懷疑人生。
?其實,一千多年前也是如此,白居易“北漂”至京都,拜見大V顧況,顧況調侃他的名字,“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當然如果有“洛陽紙貴”的實力,便很難有“長安米貴”的憂慮。
但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缺乏經驗,缺乏創意,何來“洛陽紙貴”。為了心里的情結,每天擠著地鐵,從早忙到晚,有時候,問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大城市的發展?好像不是,只不過換了個地方打工。王寶強在拍《天下無賊》之前,北漂,三年沒有回過家。有的時候,北漂的希望,可能真的不是因為對夢想有多堅持,只是迫于生活的無奈。
當我們發出第一份簡歷的時候,是為了理想;而當發出第一百份簡歷的時候,是為了生存。
不要說奮斗就一定成功,所謂夢想只是夢想。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底層社會。不要說奮斗幾年你有了房子,首付是誰的都清楚,即使自己有首付,也是家庭沒有其他意外發生的情況下。
超過50%的人因“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而想離開北京,而“有別的機會”也是他們考慮離開的主要原因。此外,“孤獨”和“工作不順心”,也促使職場人有離京想法。而“從頭面對新城市的挑戰”成為促使職場人猶豫不決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曾經躊躇滿志,也曾經幻想無數,但現在認了,其實自己就是一俗人,干嘛讓自己那么累呢。”
有人說,“我寧愿在大城市里哭,也不愿意在小城市里笑。北漂一族,對北京是又愛又恨。”
但20到35歲的年輕人,算是職業的上升期,問別人該不該北漂,倒不如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想要的,在你的家鄉能實現嗎?問別人,如果有一天,你失敗了,其實不管別人半毛錢的關系,但你的潛意識里,就會覺得是別人的錯。
北漂歸家,找不到歸屬感
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北漂到最后。漲工資的速度趕不上漲房價的速度,理想的熱血沸騰與現實生活中的房貸,車貸成了反比。只是,回家以后,就一定能幸福嗎?
有的人,反而有些水土不服。
“常回家看看”一度成為新聞熱詞,擊中國人一心向前奔生活的軟肋:家中年邁的父母。對于北漂的人而言,雙節8天假肯定是要回家一趟的。“站著、趴著、睡在坐椅下面,都要回家!”哪怕是“人在囧途!”
?請假,倒班,提前回家,網上爭搶往返車票……當攜著滿臉倦容終于抵達故鄉的時候,“漂一族”突然發現,“家”已經面目模糊,記憶中的故鄉早已遠去。迎接歸人的,只是衰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而已經適應大城市的人們卻越發覺得:回家,面對的卻總是再也回不去的老家生活。
說起再見兒時好友的情形,“卻發現再也聊不到一起,需要隨時搜刮話題,以免覺得氣氛尷尬。”那些時不時充斥耳朵的帶著家鄉口音的臟話更讓她排斥。親戚漸漸疏于來往,寒暄浮于表面,還有時不時暗含機鋒的攀比。“現在是故鄉與外界很遠,而北漂青年與故鄉也很遠,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歸屬感了。
北漂也好,不北漂也罷,找到自己想要的才是最好的。未必所有的北漂都能榮歸故里,也不是所有的待在小城市的年輕人都能平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