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的想法基本源自于老羅18號的發(fā)布會和他的新機“錘子M1”
現(xiàn)在回想一下,五年前,彼時還是一名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大學學生,握在手里的就是普通的一臺諾基亞E66。當時iphone4的宣傳火爆程度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了各個階層的學生群體,不過我并不以為然,依舊用著諾基亞發(fā)著飛信玩著低端腦殘游戲。直到有一天,同班同學換了一臺,我借過來玩了玩。
先不說第一部“高分辨率”和“背照式攝像頭”拉開的各個品牌手機拼分辨率,拼拍照的序幕。那時感覺最吸引我們的真的就是采用了“陀螺儀”,這個陀螺儀到底給我們帶來什么呢?沒錯,就是我們終于擺脫了一槍一人一條路 突突突 通關的游戲,取而代之的是有了X、Y、Z三軸建模的游戲,這是真真正正的開始了全新游戲體驗的時代。所以那時,你在男生宿舍里經(jīng)常聽到的是:我X,iphone4這游戲不錯?。荒阍谏险n的時候也見不到人睡覺了,全部圍觀iphone4的機主打游戲。
那么這么些年過來,人們對手機需求加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籠罩,各家手機飛速發(fā)展,干過這行的沒干過這行的都要進來分一杯羹,雖然安卓和ios分別統(tǒng)治不少操作系統(tǒng)的份額,但各家的硬件配置和價位成了正面戰(zhàn)場的拼個你死我活的本錢!
~但是,就在近期,硬件配置都到巔峰的各家手機,其實都放慢了腳步。例如小米,抓住屌絲,因為屌絲一直都有,但是別人家的配置也是這樣,價錢也是這樣,我為啥要選你?(非黑,真的非黑,一切都是憑感覺說話~~~),不過你又會發(fā)現(xiàn),華為、vivo包括前兩天的錘子M1,卻受到的不少好評。兩個原因,首先是交互操作的便捷,另外一個,就是給軟件帶來的便捷。
可能第二個原因容易看的一臉懵逼,容我慢慢解釋。
手機 → 應用
如我文章開頭所述,在10~15年初,每一年各家手機都在硬件上有質的飛躍。你比如剛才說的陀螺儀+觸控屏幕,讓我們的應用多了觸控+重力感應類游戲,也有了觸屏說話的對講機——微信;在比如說指紋識別,除了開鎖之外,各種支付的形式也變快捷了很多;再比如說攝像頭功能越來越屌,照的越來越清楚(雀斑、抬頭紋、眼袋、痘痘),這時候就誕生了美顏相機啊,再深一點就誕生了美拍這類的app。
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用戶都看中的是,你手機硬件功能夠不夠強大,能不能支撐起來我使用某個應用。隨之而來的就是遍地的手機app需求,所以16年的我們,想在某個app領域去開發(fā)新點子創(chuàng)業(yè),幾乎沒可能,你去百度一下,你能想到的都已經(jīng)有人做成功了。
應用 → 手機 → 應用
這個階段應該怎么說呢,更多的是上一個階段帶給我們的形形色色的app所致。
舉個例子,你們手機中一定裝著微信(qq、微博)、高德(百度、騰訊)地圖 還有各家手機綁定安裝的身體健康。那么好,vivo的相機功能支持拍、錄微信小視頻(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微信開放的sdk還是單獨給vivo的接口),直接解決了朋友圈拍小視頻還要開微信→點朋友圈→長按右上角的體驗;再個說華為,我有臺華為的測試機,每天都會在我接近下班的點,通過自帶的高德給你推送路況,以及預估你有多久到家(原理就不用說了吧)。還有監(jiān)測睡眠、心率、血壓血氧等等,不勝枚舉。
或者你覺得這些功能并不支持你買一款vivo或華為。那你看錘子M1的“big bang”和“one step”,炸裂文字和多應用多圖傳輸,不就是應用延伸出的手機交互么?而且老羅的新相聲就連看熱鬧的人都說好,說明這兩個用心做的功能深得民心。我不否認這并不會影響你對一個手機的判斷,但這種些手機為應用做的交互設計,絕對都是用戶購買手機的加分項。
這個階段,我認為人們選擇手機,在滿大街價錢和配置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更多的是看手機是否有更牛逼的交互功能,讓我更方便的去使用某款我離不開的軟件,或者某個我離不開的功能。
比上一個階段,我們更多更多的開始注重了體驗。
?? → 應用 →手機
上邊這個階段,我認為還要在持續(xù)一段時間。那我們就大膽的推斷一下。
我身在一家智能穿戴設備公司,所以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算是一天天耳濡目染。放開我由于工作的局限不說,如果真正的了解或觀察過行情,你會發(fā)現(xiàn)智能這個詞已經(jīng)開始普及,智能手表、智能手環(huán)、VR頭盔、車載AR等等,沒錯已經(jīng)有很多老板們開始為未來的智能生活做屬于他們公司的生態(tài)布局了。
在我看來,所謂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可穿戴設備歸根結底都要到一個核心,那么就是人工智能的強大分析以及算法處理。明確核心后,那在考慮一個問題,靠什么來讓我們認知人工智能的存在?
首先,和硬件:硬件可供我們操作人工智能強大的算法;
其次,和軟件:軟件是我們接受和展示人工智能強大算法的載體。
那么我大膽的猜測一下,下一次手機重大的變革,說不定就與人工智能有關,目前的硬件基本都需要軟件作為載體來展示,那么軟件和手機便成了收集用戶最重要的信息,獲取用戶體驗最便捷的途徑。畢竟,人與人之間或許不會溝通某些隱私,但你無法把隱私向手機隱瞞,對么?
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真的會見到,機器人拿槍指著你,你很詫異:“Where the fxxk did you from???”
“I'm your cell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