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六月了。又是一個畢業季。
高三的學生馬上要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初三的學生也要面臨人生中初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考試。而大四的學弟學妹們,也即將畢業了。最近一段時間我的朋友圈,微信,微博充斥著傷春悲秋般離別的愁緒,尤其文科生獨特的憂郁氣質,和文字的“矯情”刻畫,仿佛讓我回到了一年前畢業時的我。
不過,此時的我,倒真的不悲傷。因為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剛剛和喜歡很久的男生在一起了。而且三月份接到復試通過的消息以來,整個人一直處于亢奮的狀態,沉醉在品嘗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雙重喜悅,著實來不及悲傷。
一晃一年過去,離我畢業一年只有22天的時間。而我到成都四川大學讀研,也快一年了。在這一年,陸陸續續有很多學弟學妹向我取經考研經驗,也前后輔導過一些學妹。就在今年三月份,我輔導專業課的一位學妹,成功通過復試,即將在今年九月份入學,成為我的師妹。
這個學期也很幸運地得到了兩位學妹的認可,幫助她們輔導專業課,并成功地加入一個考研創業團隊,繼續分享我自己的考研經驗和方法,在考驗路上給她們以幫助和支持。
不廢話了,下面就我這一年來,遇到的和自己想到的一些問題,做一個分享。
1.關于擇校,應該關注的A.B.C.D…
關于考研擇校,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考研目的(motive)。
考研是為了工作/學術。如果為了工作考慮,那么有兩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其一是工作地點(destination),其二是個人能力(ability)。以地點為考量,自然選擇心儀目的地的高校,然后結合自己的能力,擇優選擇。或者從工作屬性的發展前景考慮,選擇適宜的城市。
如果出于為了追求學術夢想或者有繼續深造的計劃,那么建議在自己能力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感覺有難度但是又的確能夠夠得著的學校。這就涉及到一個至關重要的詞語:報錄比。
報錄比通常是指報考某專業的人數與最終錄取人數的比例。但在我看來這個數據意義不大,一方面這些數據很難查到,另一方面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例能夠說明的問題不多。真正應該關注的是院校計劃招生人數與推免人數(number),因為這決定了本年可以通過統考錄取的人數。
舉個例子,2016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藝學專業計劃招生16人,推免6人,可以用來爭取的名額有10個。報名人數不清,進入復試人數18,最終錄取10人。
2017屆四川大學文藝學專業計劃招生15人,推免6人,可以爭取的名額10人。報名人數不清,進入復試4人,最終錄取4人。
從這兩年的比對可以發現,報名人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進入復試的人數,以及由此形成的競爭壓力。
第二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學校層次(rank)。
所謂學校層次,可以簡單理解為學校的辦學資質和社會定位等。例如,通常所說的985高校,211高校,非985非211高校,一本二本等等。一般說來,985高校也是211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等。比較起來,屬于最難考的層次。
想要通過考研來提高學歷來尋求更好的工作,可以嘗試考慮知名高校的冷門專業(尤其不想跨專業的,可以考慮自己專業名氣不大但學校名氣大的學校)。或者考慮目標職業的最新發現領域。不過往往這樣的學校也會比較熱門,相對難考。
想要學術深造,可以考慮目標專業的前沿院校,根據等級和難度,從上往下篩選,擇取最適合自己的。最大的建議就是,選取自己感覺能力之上而難度最小的院校。例如,我當初從二本學校考到專業排名全國第五的四川大學(985兼211),就是這樣一種選擇原則。
第三個因素,偏主觀化:導師(又稱老板)。
導師的選擇有多重因素的考量。可以是出于興趣愛好,如對專業方向的興趣,或者單純出自對導師本人的敬仰。也可以是出于導師綜合條件的考慮,如社會榮譽,人脈資源等等多個方面。根據自己的需求,適當選擇。
例如,為了工作考慮,可以考慮選擇名氣較大,人脈資源廣洛的導師。如果為了學術追求,可以考慮資質提升空間大、后續潛力較大的中青年教師,相比起來,他們比資歷老成、發展穩定的名導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注碩士生的學習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導師選擇是雙向的。所以毫無疑問,名氣越大的老師競爭越大。
2.關于備考,方法比勤奮更重要
在考研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學妹咨詢我:專業課書太多,不知道怎么復習?書上講的看不懂,我該怎么辦?學姐你當初是怎么復習的啊?
經驗貼分享給他們,看完之后,他們依舊不知道如何復習。這是因為沒有找到找到合適的復習方法。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可以由三大部分構成:
框架+知識點+評論。
尤其是文科,評論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層面。學習一本書或者一個學科,首先就是要建立關于這本書這個學科的知識框架,所以首先需要看一些通識類的基礎性的書目。例如,在川大文學類考研中,四川大學給出的參考書目是自己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內容詳實,學問扎實。用來作為考研書目的確是很好的,但學習起來入門卻不容易。所以,我向學弟學妹推薦了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結合起來復習。從文學史的發展,再進入到作家作品,脈絡清晰了,框架構建了,自然學起來就容易了。
再如,《文學理論基礎》這本書,薄薄的一本書卻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看起來自然費力。怎么辦呢?那就補充學習一本中國文論的基礎書籍和一本西方文論的基礎書籍。然后打通各自之間的間隔,尋找聯系和區別。有了通識性的知識,在此基礎上衍變、發展的知識點就容易理解了。在框架內填充知識點,學習也就變得容易了。
一門學科或者一種理論,不可避免要經受社會和后世的評價。而這也是學習和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對相關評論觀點的學習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作出評價。
考研說到底,是一場考試。考試也有考試的一些方法?就大部分學校來說,考研真題都是公開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通過對考研真題的分析,各部分考試比重的對比,以及知識點重復率以及變化的形勢,可以有效而快速地把握重點,從而節約很多時間,擴充更多知識。
當然,強調方法比勤奮更重要,不是說勤奮不重要,而是在正確的方法基礎上,再加上勤奮,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堅持的意義大過考試本身
考研不像期末考試,也不像考一門證書,它需要專業的素養和綜合的能力。如果非要做個比較,倒可以將之視為升級版的“高考”,只不過是一個人單打獨斗,獨立學習的高考,而等待錄取的院校的選擇縮減了很多很多。這也意味著難度提升了很多。
在考研的過程中,有太多事情會影響到復習的狀態,例如:
一同復習的人今天打球去了,一起復習的人今晚約會去了,一起復習的人看電影去了,唱歌去了,聚餐去了……
周圍同學復習的比我快,他們的學校比我容易,老師朋友或者父母勸我放棄……
太多的事情會成為考研的阻力,但是依舊可以一個一個克服,最大的法寶就是堅持(insistence)。因為堅持下去,你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可不可以。最后時刻的不成功和最初時刻的放棄,意義是決然不同的。走到最后,即使失敗了也是一名英雄,因為你戰勝了自己。
對于考研途中的各種干擾,我給出的建議是:如果不能很好控制自己不被他人干擾,最好一個人復習。如果其他人復習進度比你快,學校相對容易,那就不要和他人比較,按照自己的時間譜系來,一步一步根據計劃扎扎實實完成每一部分的任務。如果父母不支持,認真和父母溝通,相信他們會理解。也要相信,所有的努力在最后踏上考場的那一刻,都會值得。
荀子《勸學》篇中寫道:“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學習途徑多元化
這是一個網絡發達的時代,慕課、網上課堂等多樣的學習方式日漸成為學習的重要途徑。考研過程中,當然也可以借助這些平臺。
目前,關于考研做的比較成功的網站如考研邦,學長說等等。另外,如文都這些公共課的輔導課程,肖秀榮的政治課程,都是可以學習的多種途徑,不用擔心一個人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應付不來不同學科龐大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盤點。
專業課方面,當然找到本專業的學長學姐是最好的,他們的親身經驗會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復習計劃,復習進度,復習方法等等,從中汲取適合自己的內容,形成自己的復習網絡和規劃。
總之,考研不易,但也并非“難于上青天”,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確定合理的目標院校和專業,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付出終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