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V觀菌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官方微信看到一篇推文“華中大又見‘梧桐雨’,但這次絕不會‘辣眼睛’”!
頓時好奇,又從朋友圈了解到關于“梧桐雨”計劃的具體消息,原來,“梧桐雨”項目是華科為師生打造一個以學術研討交流、研究成果展示和論壇講座活動為主,兼?zhèn)渥髌钒l(fā)布、學位授予、小型集會等功能的公共空間。
哎呦,不錯喲,華科孩子又將多一個美麗的公共空間。
據了解,“梧桐雨”項目選址位于華科東一路、東二路、北一路、南一路圍合的地塊范圍內,總用地面積22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369.58平方米。
據官方消息,取名“梧桐雨”是有原因的。其一,梧桐樹是華中大校園內最主要的樹種,每年校園都會迎來梧桐絮紛飛的時節(jié)。取名“梧桐雨”,恰是對這種意境的一個描述。
一方面,希望它能成為華中大人對校園環(huán)境一個記憶烙印。另一方面,隨著它所承載的學術交流和文化融合活動的不斷積淀,也希望它能成為華中大校園文化的一個標志。
其二,“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鳳棲梧桐”的說法。名帶梧桐,實際上也表達了華科廣納天下賢才的期望。
其三,學校原有一個“梧桐雨”文化會所,它在當時華中大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文化的種子。東一區(qū)這個片區(qū)作為華科最早的一批建筑群,也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學校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改造這一片區(qū),并取名“梧桐雨”,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另一方面也希望這顆文化的種子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
這樣一看,華科還真會玩。不過,仔細一展望,如果走在梧桐絮飄揚的小道,一陣風吹來,估計八成又將“辣眼睛”吧,但是具體情況還得到年底此項目完成才知曉!
編輯:江城大記者 楊木木
(文中圖片來源于華中科技大學官方微信,由武漢高校V觀菌全媒體編輯呈現,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