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不同的因果觀的對比

亞里士多德


對于內(nèi)在關聯(lián)和目的論的世界觀的第二項主要貢獻,源自亞里士多德關于如何獲得知識的想法。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關于事物的嚴格知識是“因果知識”。我們需要對這個詞作出解釋。亞里士多德認為,要想認識一個事物,需要確定其四種“原因”或者說存在的理由。

第一個原因是動力因,它描述了制成該物體的是什么或誰。質(zhì)料因描述了該物體是由什么構成的。形式因說明了是什么物理特征使物體是其所是,亦即其性質(zhì)的集合。對于亞里士多德主義者來說,最重要的原因是目的因,這也是現(xiàn)代人最難理解的原因。目的因告訴我們事物是為了什么目的,即其現(xiàn)有的目標是什么,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目標或目的。

《牛津通識讀本:科學革命》(勞倫斯·普林西比)

佛學


佛學最最根本的一個理論就是緣起論,前邊講過一些。我們常用的“因緣”這個詞就是佛教來的——“因”指直接原因,也叫“正因”,“緣”指間接原因,也叫“緣因”(我們現(xiàn)在還常說正因和原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因果關系里打轉(zhuǎn),由因緣而生,也由因緣而滅,如《中阿含經(jīng)》說:“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這個理論后來各家各派解釋不一,大乘宗師龍樹提出了一個“緣起性空說”,很著名,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所謂緣起性空,大略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聚散,本身沒有自性。舉個例子,就像人也好、狗也好、石頭瓦片也好,都是由同樣一些基本粒子因為陰差陽錯的什么關系組合而成的,人拆散了是一堆原子,石頭拆散了也是一堆原子,這些原子增增減減,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雖然還是同一個人,但你的構成物——原子——已經(jīng)換過好幾茬了。所以人并沒有人性,狗也沒有狗性,石頭也沒有石頭性,都不過是一堆原子的因緣合和而已。這就叫自性本空,簡稱“性空”。為什么性空,因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生滅,根本就沒有自性,所以叫“緣起性空”

《思辨的禪趣:《壇經(jīng)》視野下的世界秩序》(熊逸)


在佛教的觀點里,一切物質(zhì)、運動,都是因緣聚合的結果,本身并不存在實在的屬性,這種“空幻不實”也就是佛家常說的“空”。為什么“空”?因為“緣起性空”。這就要談到佛家思想中一個最最根本的概念——因緣,佛法種種,大都是附著在這個“因緣”概念之上的。

何謂因緣?一切事物、一切現(xiàn)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糾纏在因果關系的鏈條里,受著因果規(guī)律的制約,此生而彼生,此滅而彼滅。

于是,宇宙萬物,既然“此生而彼生,此滅而彼滅”,哪里還有什么事物是恒常存在的呢?剎那之間生滅相續(xù),是謂“無常”。萬事萬物,成住異滅不出此理,是謂“諸行無常”,此即“四法印”中的第一法印。那么,如果認識不到萬事萬物的無常本質(zhì)而錯認為有些事物是恒常不變的這類見解,佛家謂之為“常見”,因而主張人們要屏棄“常見”來認識佛法。

另一方面,雖然萬事無常,它們卻無一不是按照因果規(guī)律在生生滅滅著,這是綿延無盡的,如果只看到“滅”卻看不到“生”,或者只看到“生”卻看不到“滅”,這都是因為沒有認識清楚因果鏈條的綿延無盡的性質(zhì),所以,這種錯誤的見解佛家謂之為“斷見”,也是要摒棄的。

《思辨的禪趣:《壇經(jīng)》視野下的世界秩序》(熊逸)

休謨


經(jīng)驗主義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假設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感官,那么哪一個感官接收了因果關系的知識? 休謨的答案是沒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在我們的感官世界中沒有所謂的因果關系,就像本體一樣,它只是當許多事件不斷重復發(fā)生時我們所想象出來的法則而已。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當中,并沒有真實的存在。一個人如果接受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于感官的前提,休謨認為:那么他必然很合理地認為自然和所謂自然的法則只不過是我們想象的產(chǎn)物。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羅伯特·M·波西格)


感官為我們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撐科學,甚至還不夠證實我們平時所謂的常識。科學和常識都需要現(xiàn)實中存在實在(substantiality)和關聯(lián)(continuity)的觀點佐證。但是感官只為我們提供感受(被如今的哲學家們稱為感覺材料[sense data]:顏色、味道、質(zhì)地、聲音以及氣味),而僅從這些感受中我們就得出結論認為外部存在一個真實的世界,致使我們產(chǎn)生這些感覺。事實上,這些感覺僅僅提供了感覺材料,然而不存在屬于“實在”的感覺材料,當然也不存在屬于因果聯(lián)系的感覺材料。

休漠一定是在桌球房完成他的實驗工作的,因為他的很多例子都是關于桌球的。休謨指出當我們說A球撞到B球并且導致B球開始滾動時,事實上,感官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僅僅是A球移動(嚴格地說,甚至不是“A球”,而只是“灰色的球形感覺材料從左滾到右”),然后是A球和B球相接觸,接著是休謨觀察因果關系B球的滾動。我們從未看到第三種叫做“原因”的東西。不管我們觀察這種運動多少次,我們看到的只是同樣的東西: A球滾動,撞到B球,B球滾動。

假如我們回敬休謨說:“但是事情總是如此發(fā)生,而且將來也會這樣發(fā)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討論因果關系。”休謨回答我們不知道過去總是這樣發(fā)生,而且我們當然也不知道將來總是這樣發(fā)生,因為我們從來不具有“將來”的感覺材料;所有感覺材料都是現(xiàn)在的,此時此地的。所謂的自然法則只是信念的產(chǎn)物;我們“捏造”了它們,休謨說道,就如我們捏造上帝和天使。休謨總結道(誰知道他是不是認真的),哲學似乎把我們引入到了一條死胡同,因此我們也許應該棄哲學研究,轉(zhuǎn)業(yè)放羊。

《為什么做個好人很難?——倫理學導論》([美]唐納德?帕爾瑪)

康德


康德認為,范疇就是——先天確定的——我們的思想之實際存在。而現(xiàn)象世界則以我們的認知器官系統(tǒng)為基準,客觀現(xiàn)實本身是無法識別的;現(xiàn)象世界的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因果關系)出自我們自身,是我們的認知器官系統(tǒng)把這些特性強加給世界的。

《進化思維:達爾文對我們世界觀的影響》(克里斯·布斯克斯)


康德深入看見我們并不是感知現(xiàn)實,而是組成現(xiàn)實,使哲學產(chǎn)生突破性變革。康德認識到我們所有的感官數(shù)據(jù)都會被神經(jīng)組織過濾,在其中重新組合,形成被我們稱現(xiàn)實的圖像,但現(xiàn)實其實只是幻象,是大腦透過概化和分類而構成的產(chǎn)物,事實上,即使是因果、順序、數(shù)量、時空,也都是概念化的產(chǎn)物,并不是「外界」固有的本質(zhì)。

此外,我們無法不透過大腦的處理過程來看外界的事物,所以不可能知道外界「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我們無法了自己的知覺和心智處理過程之就已存在的本質(zhì)。這種原有的本質(zhì)被康德稱為物自身,這必然是我們永遠不可能了解的部分。

《叔本華的治療》(歐文·亞隆)

尼采


尼采說,真實的世界是流動的,但是哲學家和科學家把世界當成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去研究,這是錯誤的。

人研究世界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去控制世界,這是人的權力意志的表現(xiàn)。人研究世界就要給世界下定義,而這定義是人強加給這世界的,也是權力意志的表現(xiàn)。

世界的真實面貌是流動的,而人們總結出來的真理都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得到的結論都是謬誤。那人們?yōu)槭裁催€追求真理呢,因為人們需要真理,沒有那些所謂的真理人們就沒法生活。所以尼采說:真理就是一種如果離開它某種生物便不能活的錯誤。

換句話說,所謂的真理和錯誤都是不存在的,兩者的區(qū)別只是,真理有用,而錯誤沒用,甚至有害。比如因果律的問題,尼采的解釋是,根本就沒有因果律,相信因果律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它就沒法生活。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世上并無同一之物,邏輯卻以同一律為前提。世上只有普遍的相互作用,邏輯卻從中抽象出因果關系。

邏輯把現(xiàn)象排列在范疇的網(wǎng)絡上,如此制定了"存在之圖式",實現(xiàn)了對世界的圖解。康德視為"先天純形式"的東西,在尼采看來,完全是人類為功利目的(表述,傳達,計算)整理世界的手段。對于人類來說,重要的是使世界可被表述、傳達、計算,即可被我們使用。

《尼采與形而上學》(周國平)

進化因果觀


洛倫茨認為,這走得太遠了。從進化論的角度看,認識主體與被認識的客體之間,并無根本性的對立。實際上更應該說,在世界和在世界中發(fā)展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而且規(guī)則的存在,也并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有智力的能動性。實際上更應是相反:在進化的過程中,認識能力適應了世界的穩(wěn)定結構。生物與外界是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是外界參與塑造了生物——包括其認知器官系統(tǒng)在內(nèi)。

《進化思維:達爾文對我們世界觀的影響》(克里斯·布斯克斯)


洛倫茨則是另一種觀點。為何我們會擁有因果關系的概念——盡管這與現(xiàn)實世界毫不相符?怎么會產(chǎn)生如此復雜的一種幻覺,而且它還在進化的過程中立住了腳?洛倫茨把因果關系定義為在能量傳遞時所發(fā)生的一種過程。只有那種接連發(fā)生的——同時自有起因的影響以某種形式得到了能量的——事件,才是通過因果關系而相互結合在一起的.、白晝與黑夜之間就沒有因果的關聯(lián)性,但是閃電與雷鳴之間一定有因果關系。—枚臺球撞擊另一枚,這就是有因果關系的事件,而某人每次健身鍛煉之后都要洗淋浴,就不是什么有因果關系的事件。

《進化思維:達爾文對我們世界觀的影響》(克里斯·布斯克斯)


按照洛倫茨和其他一些進化認識論學者的觀點,空間、時間以及因果關系,都只是在特定的認知小生境之內(nèi)得到過證明的“工作假設”。

所謂認知小生境(類似于生態(tài)小生境的概念),就是一個物種的認知器官所能接觸的客觀世界的一個特定的小部分。

在這個熟悉的范圍之外,如在量子力學或天體物理學的領域,“工作假設”很快就 會失效。到那時,我們就不得不修改我們所熟悉的關于空間、時間、因果關系、質(zhì)量、速度以及萬有引力等等的看法了。這就是說,即使我們的知識和我們的想象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是由我們的生物學裝備所決定的,同時又是有限的,我們也能很好地修改我們與生俱來的認知器官系統(tǒng)的畫得不對的圖紙,并且對其置之不理。所以,人是地球上第一種可以看到自己的小生境之內(nèi)幕的動物。

《進化思維:達爾文對我們世界觀的影響》(克里斯·布斯克斯)

史蒂芬·平克


人類往往將一些事情視為自然發(fā)生,而將另一些事情看成是人為所致。在對因果關系進行評定時,人們所依據(jù)的并不只是及時事件間的關聯(lián),或是對相反情況的反思(例如,如果當初是另一種情況,又會怎樣呢),他們更多依據(jù)的是自己對一種推動力(impetus)的直覺,這種推動力由一個主動發(fā)起運動的強勢施事者發(fā)起,并由它強加給一個寧愿留在原地不動的弱勢實體。各種推動與抵制的心智動畫變體又催生了人們對協(xié)助(helping)、妨礙(hindering)、防止(preventing)以及允許(allowing)等行為的直覺。

《思想本質(zhì):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史蒂芬·平克)


從人類的行為表現(xiàn)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思考因果關系時,人們常常依據(jù)的是隱藏的力量而不是它們的關聯(lián)性。許多心理學實驗也都表明,當人們得到一個有關事物工作原理的“寵物理論”時,例如,潮濕的天氣導致關節(jié)疼痛,他們便會發(fā)誓,他們能夠看到世界上的這些關聯(lián)性,即使數(shù)據(jù)表明這些關聯(lián)性并不存在,而且它們根本就不曾存在過,他們也依然會這么做的。人類對因果威力的習慣性幻想以及迫使自己順應它們的習慣自遠古時代起就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習俗,不僅如此,它還為伏都教、占星術、魔法、禱告、偶像膜拜、新時代的靈丹妙藥以及其他的巫醫(yī)神術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就連那些令人尊敬的科學家們也不甘心僅僅停留在對這表面關聯(lián)性的簡單記錄和描述上,相反,他們會設法撬開大自然的黑匣子,從中挖掘出那些發(fā)揮決定作用的隱藏力量。當然,有些時候他們所挖掘出的隱藏力量并不起作用,比如,熱素或光以太,不過,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還是非常奏效的,例如,基因、原子以及構造板塊,等等。

《思想本質(zhì):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史蒂芬·平克)


“概念隱喻”法。

人類首先利用他們所擁有的空間、時間、因果關系和物質(zhì)等概念工具腐蝕掉那些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如鉛一般的物理材料,然后再利用殘余下來的框架去認知一些難以想象的主題。

舉例來說,人們可以指派一個處于某一位置上(at a location)的物體的空間概念,然后將它用于對處于某狀況下(in a circumstance)的一個實體的理解。例如,從底特律到芝加哥,從惡劣到更惡劣(即每況愈下)。他們也可以指派一個發(fā)力的拮抗力概念,然后再將其用于其他類型的因果關系,比如,社會壓力或內(nèi)部沖突(關上抽屜→逼走安妮)。這類抽象的認知方法合在一起為人類提供了一種表達、一個變量值、一種原因及其結果的手段,換言之,它們?yōu)槿祟惪蚣芸茖W的基本規(guī)律提供了足夠的概念機制。

《思想本質(zhì):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史蒂芬·平克)

TA 理論


人類還受到另一種因果順序的影響,查理·哈特森將之稱為“創(chuàng)造性的因果關系”。埃爾頓·特波拉德也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不僅在于過去,也在于人類對未來的預測以及對可能性的估計之中:最終的起源與人類的心靈關系緊密,這種關系非常緊密,我們不應予以忽視。可是,那些以臺球運動來類推因果定律的人,卻忽視了人類的自主性。當然,臺球最初由因果定律推動,但人類的活動方式卻與之迥然不同。人類的現(xiàn)在是由目前尚未存在、但具有強大效力的未來所控制,那些尚未存在的事物影響著已存在的事實。現(xiàn)在,我所面臨的難題是,人類行為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各種自然力的機械組合,對那些物理屬性的物體來講是如此,但人類的思維則另當別論。人類思維關注的是可能發(fā)生什么以及下一步該怎么做。

奧特加對人類的定義是:“更關注未來而不是現(xiàn)在的生物體。”特波拉德認為:將一個人的行為結果歸結為他以前的特性是不夠的,事實是,在我們的日常思維中經(jīng)常閃現(xiàn)著真正的思維閃光點。思維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它不只是現(xiàn)象主義者所宣揚的行為意識,而且是真理和創(chuàng)造的來源。當一個人想“發(fā)生了一些事“,它不可能是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這表明在我們經(jīng)常面臨的兩難境地中,自我因果關系存在著真實的第三種可能性。

因此,我們將“成人”看成是行動、希望和改變并存的地方。

《我好,你好》(Thomas A.Harris)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再見了互相嫌棄的老同學,再見了 來不及說出的謝謝,再見了不會再有的留堂作業(yè),再見了 我留給你畢業(yè)冊的最后一頁…… ...
    清酒無歡閱讀 584評論 0 0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閃在花前 ...
    阿湯是摩羯閱讀 273評論 1 1
  • …………………………………………………………………………… 音樂組: 演唱:妖麟 作詞:采山 編曲:采山 歌曲后期...
    采山信仰閱讀 602評論 0 1
  • 健康身心,自然減肥 中醫(yī)外治法談減腹 肥胖定義 在中醫(yī)看來,肥胖就是一種病,但這種病也是有范疇的。比如現(xiàn)在有好多體...
    我愛馬甲線閱讀 97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