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相約星期二》,心里堵得慌,是因為整本書營造的氣氛,是那樣的沉甸甸,卻又是那樣的直擊心靈,有很多東西也是我近來模模糊糊理解體驗的。
整本書,仿佛跟著書中人物一起經歷了一段旅程,一起面對死亡,體驗莫里這位博愛、深情的老人最后的日子,事實上,卻沒有覺得死亡有多么的可怕,感受到的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不是為了抗爭,而是接納,接納死亡是自然現象,接納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某個人死了,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滅亡了而已。
“我分屬于不同的年齡階段。我是個三歲的孩子,也是個五歲的孩子;我是個三十七歲的中年人,也是個五十歲的中年人。這些年齡階段我都經歷過,我知道它們是什么樣的。當我應該是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然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這段話是如此的超脫,人的存活已經跨越了年齡的界限,是的,年齡對活著在普通人眼里都充滿著特殊的意義,我們都渴望年輕,不愿接納年華老去,其實,年齡大,老去,也代表著成熟,更有心力成熟理智的去面對死亡。樂于接受老,多么的難能可貴。
隨著病情的惡化,莫里一切都需要別人的照顧,可是他卻說很享受這個過程,當然他也是克服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才享受這個過程的。無法改變的時候,接受;人最難的是與生活講和。我們遇到困難,遇到難堪,遇到悲傷,遇到很多我們無法選擇的,我們能夠與生活講和嗎?
面對婚姻,現代社會很多人覺得婚姻是種選擇,尤其是女人,在經濟獨立的今天,仿佛更多的人選擇去獨身,因為經濟獨立,人格獨立,好的男人可遇不可求,男人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卻不再是必須的,女人不再依附男人而存在。但是莫里,這個生命垂危的老人卻一再強調婚姻的重要性,建立一個小家庭對人的重要性。他說此時的他幸好有家庭,幸好有婚姻在。再好的。人在嬰兒階段需要別人而活,在老年病痛時也需要別人而活,另外一個秘密:在生命旅途中也需要別人而活。我們的一生都需要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聯系。婚姻和愛情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布公的交流,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的關系同樣會有麻煩。而價值觀里最重要的是:你們對婚姻重要性的信念!信念,多么可愛的字眼!
書中還講了莫里的童年生活和經歷,以及作者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莫里的母親在他八歲的時候過世了,他承受著失去母親的悲傷,小小孩子如何很好的面對死亡,母親死亡事件在他人生中的影響也許也是他在生命旅途的最后選擇做這樣事的潛在的心理因素吧!不希望更多的人像八歲的他一樣受到死亡的影響,盡量讓自己的死亡不對世界造成任何影響,包括最終呼吸停止是在家人都不在的狀況之下,因為他希望自己是安寧的離開,這份安寧特別包含的是盡可能減少對家人朋友的傷害吧,讓他們接受死亡是件自然的事,不必因為他的離去而過于的悲傷。而這樣的莫里,一定也與他的繼母是有關系的,繼母給了他家的溫情,他學會了愛、關心,在繼母的懷中他養成了對學習的熱愛,知道受教育是擺脫貧困的唯一途徑。沉默寡言的父親,熱情的繼母應該也讓莫里體會到流露感情的重要性吧!這對他的人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吧,因為他培養了兩個富有愛心的兒子,很好的親子關系,以及有心靈感應的妻子。如果想體驗怎樣對另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的去愛的話,你們就應該有孩子。
一旦學會了怎樣去死,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如果相信這個事實,人就會在死亡來臨前作出不同的反應,活著的時候會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里,或者說生活在社會價值體系中,并沒有真正地體驗世界。我們過得匆忙、忘記停下腳步欣賞我們天天見的風景,總覺得來日方長,其實,有時候來日未必方長,所以,莫里才特別珍惜他可以跟世界告別,可以讓一切在平靜安寧中度過。每個人都不希望打擾太多的人,更不希望至愛家人因此必須面對的事實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生活。所以莫里不讓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留在家里照顧他,而他的家人是多么的理解他,配合他,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生命的盡頭,自然界的一切就如同初見一樣吸引著他,那么,在能夠看見的時候,我們好好珍惜,珍惜身邊的風景和人,珍惜著,人生雖在流逝,卻可以減輕遺憾。
莫里的這十四堂課,看得心里沉甸甸,要有同情心,有責任感!死亡,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