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有一個連續創業的朋友跟我分享過,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讓世界記得他,那他跟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沒什么區別,不如早點歸去。
讓世界記得你,還是讓家人記得你,這是一個關于人生選擇的終極命題。
而最近一部電影《尋夢環游記》就為我們很好的展示了這樣的一個讓人矛盾的過程。
當然,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的三觀,比如這部電影的價值觀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得你”。這句話出現在豬皮哥即將灰飛煙滅的時候,埃克托說了一句:“如果活人的世界里沒人記得你了,你就會消失,這就是終極死亡。”
這句話相信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因為相信大家從來沒有想過生命的終點是什么樣子的,正是因為沒有想象過終點,所以就沒有計劃過每一個里程碑。人的一生會出現什么呢?其實60年前的大師已經為我們指出過人生中出現的不同價值是什么,我們為了這些價值會產生什么沖動,也會因此而付出什么代價。這個人就是馬斯洛。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可以在家庭得到滿足,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特別是自我實現需要,可能更多地,只有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才能得到滿足。
人們通過追尋心中夢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理論最高需求的價值實現,即自我實現的需求,即便是上山下海,終其一生我們都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即便是孑然一身,仍然無怨無悔。
同時,除了這種不顧一切追求夢想的人,還有大多數的人,這一路上有家人愛人友人為伴,安穩的活在自己的舒適區,每天都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其實,不同的人,即便肉體死亡了,靈魂卻依然因記憶而延綿不絕,不同的是,他會被多少人所記住。
如果只是過平凡的一生,那只有身邊的親朋好友會記得你,數一下,估計不超過100人。
如果想讓你的一生過得與眾不同,那可能就有很多人會記得你,還可能記得你一輩子,說遠的就有馬斯洛、愛因斯坦、牛頓,說近的就有喬布斯,鄧爺爺。
不過如果我們看看這些影響力非凡的大神,他們的生活可能真的是“非人”的,所謂的非人生活并不是很艱難,水深火熱,而是他們的生活不是常人能 想象的,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而對于這些大師們來說,讓他們過正常人的生活,無異于讓他們去死,這不是在開玩笑。試問一下,喬布斯為什么不愿意接受治療?因為他不想因為治療而過上平淡的生活,哪怕只有一天,所以他早早地離開了我們。
但是,這種價值觀我們不認同,甚至我們看不透,難道就是錯的嗎?
影片中的小男孩米格,因為在亡靈節當日觸碰被詛咒的吉他穿越到亡靈世界,無意中找到太太爺爺埃克托拋妻棄女的真相,終于理解了家人對他的關愛,卻又因家人的祝福繼續與音樂為伴。這個過程貌似轉變很大,但是如果他沒有經歷過這么離奇的一次穿越,又怎能看透生死呢?
而生活中,這種事情讓一個人的價值觀發生改變的事件真的發生,會以什么形式出現?比如在最近熱播劇《獵場》當中,讓男主角胡歌發生思想轉變的,并不是孫紅雷,而是他入獄了。其實在監獄里可能有孫黃雷、孫藍雷都能教他,關鍵是這次事件讓他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因此重新去思考人生,他才會去領悟人生新的意義。
而我們多少人能遇到這種事件而扭轉了價值觀呢?
回到影片部分,米格的太太爺爺因為追尋唱遍世界的音樂夢想,離開家人,客死他鄉,為家人留下哀痛,這才是米格的家人阻撓他追求音樂夢想的真實原因,但這真的是為他好嗎?
試想一下,如果米格沒有遇到自己的爺爺,那么故事發展下去,可能他還是跟爺爺一樣,踏上自我追尋音樂之路,如果沒有像爺爺那樣遇到意外,要么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要么一事無成,落葉歸根。其實像爺爺那種不得善終結果,畢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追求夢想并不是什么壞事。
影片傳達的是,沒有什么比和家人在一起更重要。這種強調愛與家庭的作品,容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本無可厚非。影片的價值取向,也不能說不對。米格嘛,當然是為了票房而活,他的生活還是按照編劇的要求,符合大眾價值觀,還是回歸家庭比較好。不然哪個家長愿意帶自家孩子去看一場教孩子出走的電影呢?
但如果觀影后全世界都在說好,那我們要警惕一下,我們的追求是什么,我們為了什么而活。
讓世界記得你,還是讓家人記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