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漫天大雪,尸骨遍野。
這是故事的開篇,天啟某年的戰場上,幸存下來的沈煉救了陸文昭一命,二人互一抱拳道出姓名,就此結為兄弟。
他們自山崖俯瞰大地,將士的鮮血在大雪和夕陽的映襯下格外刺眼。陸文昭吐出一句:“要想不這么死,就得換個活法。”
沙場。救人。結拜。看到這兒我笑了,因為我猜,這部電影的關鍵詞一定是:“英雄”。
可是我猜錯了。
二
張震飾演的沈煉,可以算是武功高強,俠肝義膽,憑老爹的一把繡春刀而穩居男一號的寶座。從戰場回去后任一小官——百戶,忙時辦案,閑時看畫養貓,即便功名上有點小追求,政治上卻暫時無什么大抱負。殷澄自殺、偶遇北齋、誤殺凌云楷、火燒案牘庫,一系列事件把這個本無謀反之心的人推向了逃亡的路途。
說起來,殷澄雖不是故事的主人公,確實后續所有事件的重要導火索,沒有他的自殺沈煉便不會結識北齋,沒有他的自殺裴0綸就不會堅持查案找沈煉的麻煩。而整個影片的情節,都貫穿于沈煉與北齋、裴倫、陸文昭三人的關系。
三
楊冪飾演的北齋,明朝的“畫手太太”,兒時自己的爺爺被魏忠賢污蔑詩句中隱含對當朝的不滿以及謀逆傾向而全家遇害,她遇到了信王而獲救,從此交心于此人,并誓與他共同推翻這個閹黨橫行的時代。沈煉初次與北齋相遇是在請求凈海和尚為殷澄超度時下山的路上,天降大雨,沒有帶傘的沈煉護住手中的字畫,這時北齋出現了,一襲清亮的藍衣,撐一把古樸的傘,很有種“驚鴻照影來”的意味。第二次相見是沈煉和凌云楷出現在北齋家中,沈煉為救北齋誤殺凌云楷而引來麻煩。自此之后麻煩一個接一個,使他們共同踏上了逃命的道路。
其實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二人在船上,沈煉咬牙切齒要北齋說出她主子的姓名,來“換取大大的功名”,可最終當北齋被鐵鏈墜入水中,他還是縱身跳下將她救起——那一刻便知,錦衣衛厚厚的服裝下,終究還是藏著一顆俠骨柔腸的心。
裴綸出場的時候,坐在我身邊的人大叫起來:“呀,陳俊生!”的確此時大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讓觀眾記住了雷佳音的臉,可電影中的裴綸和陳俊生卻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人。他至情至性,又有情有義,吃著點心叼著煙斗——生又何哀死有何懼。想把兩起案子查明白不過是因為殷澄是他的好朋友,他想找沈煉報仇,卻因此陷入了陸文昭布下的局。
或許最終也沒法找出一個好的理由,來解釋為什么沈煉會義無反顧地先后救下北齋和斐綸,或許是他心中未滅的俠義精神,又或許是二人重新點燃了他僅存的一點希翼和夢想——在這看似太平卻其實滿目瘡痍的朝廷中、在這閹黨橫行的污穢的廟堂之上,做個英雄吧。
于是一番波折后,三人一起踏上了逃亡的路。直到遇上馬無法踏上的吊橋和身后馬上就要趕來的陸文昭。
四
再來看張譯飾演的陸文昭。
從戰場上回來之后,沈煉似乎還是當初那個沈煉,但陸文昭在經歷了幾萬人如割草一般死去后,已經不是原來的陸文昭了。他表面上阿諛奉承溜須拍馬,暗地里卻步步為營一心想幫信王登上王位。我們不清楚他的目的究竟是想在信王即位后得到利益和地位,還是想依靠信王改變當朝的制度去打造一個真正太平的天下——這過程中一定會有人淪為炮灰而犧牲,縱使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活到這歲數,氣節差不多磨沒了,就剩下點念想了。”
可是信王官兵的到來,徹底打破了他的念想。他終于發現原來自己,不過是信王的一顆棋子。
人人都恨這世道,一個太監一手遮天,不必說百姓民不聊生,就是朝廷官員也各個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話會惹來殺身之禍。上層官員的主要工作是斗爭和保命,而不是思考如何讓國家更強大——這大概是末世的表現。而四個人中最有野心的是陸文昭,最能老謀深算的也是陸文昭,企圖做出最大改變的更是陸文昭。當他覺得氣節和情義已經是可以丟掉的東西時,北齋為了信王可以將自己的生死置于不顧,裴綸為了給朋友報仇而半主動半被動地陷入一個局,沈煉最終砍斷吊橋對著心上人喊一句“滾”而把危險和死亡留給自己。的確,這些情懷在陸文昭的眼中和他的鴻鵠之志無法相比,他卻不知道在自己追尋的過程中,已經把最重要的東西,丟棄了。
五
故事的最后,沈煉與裴綸在修羅場上戰斗到了最后一刻。陸文昭站起來,以傷痕累累的身軀,對抗前方成群結隊而來的官兵。他們仿佛暗夜行路中的慷慨悲歌之士,明知無法撼動命運,仍要向前。
最后的最后,沈煉活了下來,才有了后來的故事。信王登基,兩年后改年號為“崇禎”。
你看,即使是處于權力頂端的皇帝,也要面對朝代風雨飄搖的命運。每個人都受制于更高的人以及整個時代。
這部電影不是一個童話,而是借用武俠和歷史,放大了現實殘酷的一面。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江湖,也有一個又一個局,巨大而豐富,危險又無常,相比之下每個人都顯得渺小又卑微。并非每個人都是沈煉和北齋,自帶主角的光環能在危急時刻化險為夷;并非每個人都想做無欲無求僅有一身俠義的裴綸;也不必活成陸文昭,機關算盡到頭一場空。每個人都有每個活法,只要足夠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好。
做自己的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