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或經歷?
心里知道該做某一件事情,但是做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情。
比如說你想減肥,你知道應該邁開腿,管好嘴,但是你卻正在葛優躺,喝肉湯;
你知道現在該專心讀書,但是你卻在東摸摸西摸摸,就是不做"看書"這件事;
你明明知道現在該起床了,但是就是沒有挪動你的身體,你躺在床上東想西想;
看到別人做到了某件事情,你會這么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會,只不過我沒有做。但實際上你永遠不會付諸行動;
明明知道對方就是個渣男,可就是挪不了步,抽不了身,離不開他,直到結婚后,才承認自己后悔莫及;
……
也許你會給這些表現貼上“拖延癥”“行動力不強”“知行不合一”這樣的標簽,并深深為之苦惱,但是說起改變,深感無力。
02
今天暫且不討論怎么去改變這根深蒂固的毛病,我們先來探究為什么會這樣子。
以上行為的心理表現為:當一個人的內在知道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一個外力不斷地誘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內在的事情,最終外力成功地誘惑了他。
蒙特梭利說:這種心理現象就叫心理能量跟運動不能成為一體。通常這種人的意志力不強,不能遵照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是還有一些成年人恰恰相反,是人們羨慕的對象。他們意志力堅定,目標明確,行動力強,可以按照自己的計劃,堅定地邁向自己地目標,不焦慮,不懷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篤信。
03
同樣是人,為什么會呈現這么大的差別?這就要追溯到一個人的童年時代,與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有關。
總體來說,行動力強的成人相對于行動力弱的成年人,在幼年時,他們擁有更良好的成長環境。
這里的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指什么呢?是優渥的物質環境嗎?是濃厚的文化氛圍嗎?都不是!是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
那些行動力強的成年人在幼年的時候,往往有一個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他們能夠從父母那里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探索世界,獲得充分體驗的自由。
孫瑞雪女士在《愛與自由》一書中說到:兒童是從哪里獲得能量的?兒童依靠我們的愛而獲得安全感來發展自己。如果我們不能夠給兒童足夠的愛的能量,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得很好。
獲得了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有充足的心理能量,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因為在父母那里,他已經獲得了充分的肯定和認可,他只需要集中他的心理能量,按照他的意愿來發展自己。
能夠自由探索未知新鮮世界的孩子,獲得的是充分的體驗,這樣的體驗讓他們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未知的世界,并且由內向外散發著自信。
而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在他的生命源頭里,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認可和充分的肯定,他們一生都在從外界尋找別人對他們的肯定和認可。
更可憐的是,他們甚至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時候,唯一的標準就是對方是不是對自己足夠好,足夠接納他的不足。這樣的孩子,把心理能量都用在尋找認可接納上,怎么會有多余的心力去追尋自己的價值感,實現自我發展呢?
生命早期沒有獲得充分自由的孩子,在一次一次被阻止探索世界的過程中, 他們的心理能量被阻礙了,失去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能夠專心致志地沉浸在一件事情中,以致于流連于一件又一件事情上,卻從來都一無所獲。他們甚至會變得膽小,畏縮,沒有信心,不敢突破自己的安全地帶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這樣的孩子就逐漸成為了行動力弱的成年人。
當我們知道了“行動力弱”這個不好的習慣,有一部分原因是跟我們父母早期養育我們的方式有關,我們一方面要跟自己握手言歡,不要產生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我們還是有各種方法來提高我們的行動力的);另一方面,作為父母,為了避免我們的孩子重蹈覆轍,我們就要讓我們的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04
我們該怎么樣創造這樣的環境呢?
首先,父母要創造一個有生命力的環境。在家庭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環境。父母必須能夠不斷追求自我成長。能夠不斷自我成長的父母,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流,永遠都是充滿新鮮活力的,也能夠感知孩子。
蒙臺梭利說:“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是一成不變的,他的個性就很僵硬,他一成不變,他就沒有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如果父母不成長,心智水平幾十年不變,那么他就會因為小事和孩子爭斗,永遠做不到對孩子寬容,因為這樣的成人已經失去對世界的理解,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整個世界。
其次,在生命的早期,父母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及時肯定和認可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理解他,尊重他。只有這樣,他才不會從外界不斷尋找肯定和認可,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孩子就會獲得足夠的愛,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發展自己。
最后,我們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充分自由。不要為了制止孩子玩水,恐嚇孩子或是用一件非常吸引他的玩具來阻攔他正想做的事情;不要在孩子專心致志堆積木的時候,問他口渴不渴,肚子餓了沒。
我們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提供及時的安慰或幫助;在孩子需要專心做事的時候,我們保持沉默吧,靜靜欣賞孩子的專注就好。
但愿我們這一代人能夠做新時期的父母,做一個自我成長型父母。讓我們的孩子在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讓我們的孩子再也不會像我們一樣,因為“行動力弱”而自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