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性價比最高的保險,是國家的
放眼望去,找不到比國家醫保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了:
覆蓋范圍廣,帶病也能買,投保年齡不設限。
雖然報銷額度和范圍都有限,但還是能解決部分醫療報銷的。
買商業保險之前,請務必先買好社保。
02 保險,本質上是一紙“法律合同”
每一份保險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力。
它約定了投被保人和保險公司雙方的權利義務。
和其它“保障型產品”最大的區別是,
保險合同有保險法約束,有銀保監會托底。
后臺常被提問的支付寶“相互寶”、輕松籌“輕松互助”,水滴籌“水滴計劃”,
這些雖然也有“保障功能”,都不是保險,它們本質上是互助計劃,并不是保險產品。
加入規則和理賠標準由發起方決定,沒有監管托底。
03“保險公司不會破產”,這是個謠言
按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是允許倒閉的。
而且,理論上也有倒閉的可能。
只不過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家保險公司倒閉。
即使,萬一,保險公司倒閉了,保險合同還是有效的。
也有銀保監會兜底,監管部門會安排其它保險公司接手你的保單。
04 反人性的操作,更容易買好保險
更愛孩子,更心疼爸媽,
但要先給自己買保險。
先經濟支柱,后老人孩子。
更愿意賺錢,不舍得花錢,
但科學的配置思路就是先保障,后理財。
想花, 最少的錢,屏蔽最多的風險,
但花多少錢,辦多大事,
保費和保額就是不能兩全,
你需要平衡和取舍。
05 沒有“什么都能保”的保單
一張保單,解決不了所有的保障需求。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產品組合。
從純保障的角度說,完整保障方案應該是“3+1”。
3類必選險種:
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
1類自選險種:
定期壽險。(經濟支柱專屬)
06 科學的保險方案是會“變”的
保險方案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
家庭結構調整/財務狀況變化/家庭責任變化/社會醫療水平持續進步,
我們的保障方案也需要動態調整。
25歲的保險方案,到了35/45,已經匹配不了你當下的需求。
需要適時增加新險種,或調整保額。
07 挑產品,品牌是最后一個考量項
產品好不好,不能只看品牌,也不能只比價格。
核心要關注保障責任,是否匹配自己的保障需求。
建議按這個優先級挑選:
保障>價格>服務>品牌
只關注品牌或價格,都容易踩坑。
08“保險想買隨時買”,也是個謠言
上百萬保險銷售大軍,讓很多人產生一種錯覺:
保險想買就能買,到處有人求著我買。
但投保時,每款產品都是有投保門檻的。
比如:
年齡限制:超過50歲,很多重疾險都買不了了;
保額限制:年收入不滿10萬,意外險可能只能買20萬保額;
健康限制:健康有異常,買保險可能過不了健康告知。
09 有病的人,也是有機會投保的
每家公司都有個核保團隊,專門審核健康有異常的投保申請。
核保結論通常有五種:
正常承保、加費承保、責任除外承保、延期承保、拒保。
一般的健康異常,不要直接給自己下定論。
試試核保,承保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線上銷售的保險產品,很多已經支持智能核保。
通過在線問答,直接拿到核保結論。
10 男朋友不能給女朋友投保
保險法規定:投保人要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
個人投保時,只有本人、父母、子女、配偶有資格作為投保人。
爺爺不能給孫子買,男朋友不能給女朋友買。
你們可以出保費,但不能作為投保人寫在我的保險合同里。
11 受益人,“指定”比“法定”好
受益人分為指定和法定兩種。
指定受益人,是指按被保險人的意愿,提前約定受益順序和受益比例。
法定受益人,是按照《繼承法》的繼承順序,全員到齊,平均分配。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如果受益人和被保人一起掛了,法律會默認受益人先掛,
保險金作為被保人的遺產,按遺產法分配。
12 理賠難,有時候是自己“作”的
只要符合合同約定,保險公司是必須賠的。
無故拒賠是犯法。
線上買保險,能賠。
小公司的保險,也能賠。
很多所謂的理賠難,其實是投保人自己造成的。
比如沒有如實告知,沒看清免責條款,
或者干脆不知道自己買的保險究竟保什么。
買對保險,是個有難度的事兒。
方案搭配、產品挑選,核保理賠,最好都做到心中有數。
在干什么都能被收割智商稅的時代,保護好自己,別一不留神,就成了一茬綠油油的韭菜。
保險類的問題,歡迎留言提問。
為了保證溝通效率,希望你在提問之前做了一些準備。上來就問買什么的同學,推薦你再看一遍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