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斜桿青年》,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忍不住向讀書群里面的朋友們推薦這本書,也發出自己的感慨。
我并沒有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本身,我感嘆的是,讀書和知識管理以及知識轉化的結果,就應該像作者一樣。
我看到同樣是讀書,自己的讀書層次還是太低了。作者提到的方法論和書籍我大多數看過,但是我并沒有形成跟他一樣的思維,也難以達到它所表述的高度。
即使我研究了很多如何讀書、如何高效閱讀和如何做知識管理的書籍,我也只是了解到皮毛。我通過不斷地大量讀書,180天讀了120+本書,不斷地和檢視和輸出。經過努力才開始發現自己的差距。
作者Susan Kuang所描述的生活和講述的道理,讓我看到讀書的真正意義。
有些他正在描述的,我正在經歷著。
只有在自己走了彎路的時候,才知道直路該如何走。
假裝作自己喜歡讀書
從中學開始,我一直都標榜自己喜歡看書。家里有很大的書柜,放著林林總總的書。遇到暢銷書都喜歡買來看一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又喜歡再看另外一本。
收獲有多大,未真正在意過。
可能,自己只是假裝成自己喜歡看書而已,從未真正喜歡看書。
買了書,自己就離理想的自己近了一步,因為理想的自己就是一個經??磿?,有學識的人,出口成章的人。
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自己通過買書假裝喜歡看書,為什么不自覺地給自己編織貌似勤奮和努力的外衣。
即使現在都還有這個毛病。我kindle的書庫里面堆滿了書,而我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看,我的書柜也放了很多并沒有真正翻過的書。
這一切都是因為想得太好,而行動太弱。
我假裝自己喜歡看書,把自己裝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讀得越多,發現自己懂得越少
我從來沒有試過那么瘋狂地看書。半年時間讀了超過120本書。我基本做到每天都在看書。上個月跟著朋友打卡的時候,不僅做到每天讀一本書,并每天寫出一篇書評,狀態特好。
當我讀得越多的時候,開始真正發現自己懂得越少。
懂得少,不僅僅指知道的內容少,更加指洞察力低。
因為你讀得少,企圖通過一兩本書來了解重要的規律和底層思維,往往是不切實際的。
讀的書越多,才會開始理解各種底層思維和基本規律是如何運作的。
就拿讀書來說,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同的作者通過不同的邏輯表達出來,一開始看你還是把握不住規律的,但是你看了十本同類的書,你大概也就能抓住最核心的共同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其實就是基本規律,或者說底層思維。
拿時間管理來說,要事第一,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吃掉那只青蛙,這些觀點核心都是做重要的事情,各種不同的表達出現在你腦海中,當你歸類和總結出來的時候就能抓住基本的規律。當你覺得你真的抓到了規律的時候,更加有利于轉化成你的行動。因為你會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以前我很少想過做主要的事情,首先要抓住基本規律、本質規律和底層思維。
讀書的意義在于把知識轉化成行動
當我年初大概讀了50本書的時候,我開始思考我不斷讀書輸入的意義。
我跟天哥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人的成長是由輸入決定的,但是人的成就是有輸出決定的。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你要有所成就,就要把輸入轉化成輸出。
讀書既然是輸入,它的真正意義在于,把讀到的內容轉化成行動和各種形式輸出。
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提出了原文、理解和行動的拆書法,它的意義也在于把書本的內容轉化成你的理解,進而轉化成你的行動。
我通過學習快速閱讀,把它應用到我閱讀當中去,大幅度提升了我的閱讀量。以前我一年大概也就是讀20到50本書,現在的閱讀量翻了五六倍。
通過閱讀,我要把人生理想、平衡、反思、檢視等轉化成行動,開始管理自己微觀的時間,也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因此,產生了更強大的輸入渴望。這些渴望只能通過閱讀和學習來轉化。
用輸出倒逼輸入
《斜杠青年》中提出,從偶爾讀書到把讀書變成日常習慣再到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是一個由難到易的自然發展過程 。
我想自己應該正處于日常習慣向系統知識結構構建的過程。
Susan Kuang回顧過去他這幾年 “讀書 ”的歷程 ,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泛到專 ,再到全 。這三個階段也是任何一個想要通過讀書打造全面知識體系的人需要經歷的 。
我正考慮自己由泛到專,要找到自己的意愿和優勢,專下去。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總結出,在學習中,閱讀只能學習到的知識僅為10%,如果教會他人就能吸收到90%。
輸出其實就是教會他人的一種形式。
如果你要真正去學會一個知識,把鉆石扔過柵欄,告訴別人我要教會你,這樣,你就不得不不斷地通過輸入來支持輸出。
這就是輸出倒逼法則。
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或許我們真的不能一下子看透,但是如果你保持讀書的渴望,把它變成每天必不可少的習慣,終有一天時間會告訴你得到的將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