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功學感到反感反胃,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就并不認同「成功」這一概念的存在。凡是人定得、相對的東西,那每個人都有自己可解釋的余地,那它就無法成為一種實際可為全部人共同擁有的東西,這點上跟「幸福」相似。
應該這么說,「成功」是某種程度上的「幸福」,只是這樣的一種幸福在商業社會中更多被歌頌罷了。作為一個有些許精神潔癖且帶著中二情節的假正經,這樣的層次是有點 LOW 的。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追求成功,那它的意義在什么?生命在于浪費。
我人生的第一位中二導師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他有一個觀點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一無所有的,孤立無援的。這樣的人生要何去何從,全憑自己的選擇決定,選擇決定人生。有了后面的這半句話,他的整套哲學外殼很能唬住小年輕們。因為在小年輕們的眼中,世界是黑色的,所以他們迷茫著。薩特確認了這一點,又引出一個「選擇使你成為自己」的論點,簡直為他們撥開了迷霧從而開始四處折騰。
在我看來,這已經帶了點「成功學」的意味了。然而說法與高度上的差異,顯然這更加受用。為什么我會說起薩特,其實是因為他前半段的觀點,生命是無根的,生命由我們揮霍,由我們自己決定。因而,不需要「成功學」來為我們設定目標。
我一向喜歡揮霍時光,把生命浪費在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上,比如文學,比如影像。就算是學習技能,我也喜歡學一些完全跟工作無關的東西,比如日語,比如畫畫。工作是本分,不是全部。在工作時消耗才華用盡全力完成一個作品,卻不是超載,而是本分。這叫職業精神,除此之外,我沒有精神。
生命是隨意的,漫無目的的,而我清醒地認知這一點,繼續著隨意與漫無目的。這可能是一個中二癌晚期病人的一點信念。
生命的意義在于成功之外你所浪費的那點時間。在那些時間里,你完全主宰著自己。
(累了,本來這篇會寫很長,但剩下的話和展開就等以后再說吧。)
(本文配圖來自法國藝術二人組 Mrzyk & Moric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