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生命地圖》初階,講到金錢有關的信念時我有一個發現:在我所有跟錢有關的事件背后更在乎的是關系。
事件1:小學二年級時我們學校流行用自動鉛筆,我好喜歡好想要一個,跟媽媽要錢買,一開始媽媽不同意,費了好大勁才同意給錢買,但整個過程媽媽臉色很不好,雖然我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了但依然很擔心媽媽會嫌棄我,我給媽媽添麻煩了。
得出的結論:跟別人要錢會被厭惡。
覺察:雖然我得到想要的結果了但是我依然很擔心媽媽會厭惡和嫌棄我,是我讓她不開心了,如果我沒有這個需求媽媽就不會不開心了。媽媽不開心了就會不愛我了,會離開我,我就會很無力無助、很迷茫 。就會感覺很孤獨,孤獨了就會害怕自己餓死、消失,就說明我是不被愛的。
所以為了我自己不消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樣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不會被嫌棄 ,最終也就不會體驗到不被愛。
得出的信念:我的需求會帶給別人麻煩,會讓我體驗到不被愛。(別人滿足我的需要才是愛我,這個需 要不光是結果還有過程中對方的反應)
對應的情緒:焦慮、擔憂。
防御機制:麻木、在關系中不去關照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需求、盡量不提出自己的需求。
翻轉:從真相角度說,如果我是不被愛的我是沒可能活到現在的。事實生命中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體現 媽媽愛我:她想盡辦法讓我得到最好的照顧,想盡辦法滿足我的需求。90年北京奧運時流行的旅行鞋和 秒表,她都給我買,高中我看上40元一條天藍色的牛仔褲,在當時當地算貴的,媽媽一咬牙給我買了; 上了初中每次我過生日都幫我做一桌我喜歡的菜,買個生日蛋糕,再給我買個玩具,并邀請我的幾個同 學來家里做客。這些形式上都很麻煩,但媽媽都做了,如果這些都叫不愛我,那什么叫愛我呢?買自動 鉛筆的事情媽媽還是給我錢了,但是她不高興跟我要不要這個鉛筆無關,跟她自己當時工作生活的心情 有關。而這些事實是媽媽都在滿足我要被愛的需求。我也已為人父,完全能體會做家長的感覺,都是在自己正面情緒范圍內盡最大的能力照顧孩子的需求。至于愛,無論有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都一直 深愛孩子。
事件2:高中有一個很要好的哥們兒,大學時到處借錢買電腦,其他同學都沒有借給他,我們家經濟一般 ,但因為我跟他這層關系,我跟家里打了個招呼把錢借給他,但媽媽提醒我讓他寫個借條,然后就因為 這個借條,對方很生氣,覺得我不信任他,結果雖然錢還了,但從此他不怎么愿意搭理我了。
得出的結論:想要好的關系就別談錢,談錢傷感情。
覺察:這事讓我覺得很難過很委屈,覺得一片好心對方不領情,搞砸了自己的一段友誼,如果不讓對方 寫借條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甚至于如果我不借錢給他也不會影響我們的友誼。這段友誼對我來說意味 著被信任、被理解、被支持鼓勵。我借錢給他也是為了能夠延續那份被信任、被理解、被支持鼓勵的感 覺,沒了這段友誼讓我覺得我失去了這些,讓我感覺很失落,不被理解。
得出的信念:好人是不被理解的。
對應的情緒:難過、委屈、失落。
防御機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別人的事。
翻轉:我從未在此事跟哥們有過一個正面溝通,我都不跟當事人表達在我的想法需求,別人怎么知道我 的需求?別人不知道的話我如何讓別人滿足我的需求?如果我能好好跟對方溝通此事,說不定我們的關 系會更進一層。當我期待他理解我時,我卻忽略了他的自尊心,以至于結果他對我也很失望,只能選擇 遠離。我是可以創造出理想的關系的,我既然愿意在他孤立無援時伸出一把手,也一定能在關系中主動 伸出理解對方的橄欖枝。
事件3:經常聽媽媽抱怨爸爸不顧家里,不但不把本身工作賺的錢交到家里,也不出去賺錢養家,不知道 都花哪里去了。再加上他們關系本來就不好,最終離婚。
得出的結論:金錢是親密關系跟家庭關系的殺手。
覺察:聽媽媽說爸爸不努力賺錢補貼家用,我很不解,很難過,覺得爸爸不在乎媽媽,不在乎這個家, 對于作為一個孩子來講,在那個大環境下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辦,似乎沒有足夠的金錢,他們的關系就不會好,這讓我有深深的無力感。家里沒錢了媽媽就不開心,媽媽不開心了可能就會離開這個家,我又不 敢讓爸爸去賺錢,自己也不會賺錢,我就覺得很愧疚很無力,覺得自己很沒用。
得出的信念:我是沒用的。
對應的情緒:無力。
防御機制:在關系中盡量不提錢、少談錢。
翻轉:父母關系不和表面上是因為金錢,其實是因為各自的不被愛的信念和背后的情緒。事實是媽媽從 未因為金錢而放棄我或者放棄這個家,她更在乎的是跟爸爸的關系中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媽媽的不開心也一樣跟她的兩性關系有關而跟我無關,所以媽媽的情緒跟我有用沒用沒一點關系。
事件4:父母離婚后幾年,我要上大學,爸爸主要因為沒錢而拒絕給我提供學費,媽媽跟爸爸理論的過程 引發了姑姑對我媽的憤怒,媽媽一氣之下帶我去法院起訴我爸。我因為害怕看見父母在法院對戰,就勸 媽媽放棄,結果媽媽反過來對我很生氣,覺得我背叛她。
得出的結論:爸爸不愛我,媽媽不理解我。
覺察:爸爸反對給我錢上大學讓我覺得他完全不在乎我,讓我覺得我不被愛,在他心理我是不重要 的。媽媽要帶我去法院起訴我爸,讓我很尷尬,我沒法面對他們在法院彼此攻擊的畫面,那個畫面比起 我上不了大學的結果更讓我害怕。如果父母彼此攻擊的畫面出現,我覺得我是那個畫面中的罪魁禍首, 如果我以好的成績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可能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得出的信念:爸爸不愛我,媽媽不理解我,我是沖突的制造者,我很沒用。
對應的情緒:難過、恐慌、無力、悲傷。
防御機制:在自己的需求跟別人沖突時,先犧牲自己需求。
翻轉:在情緒中,父母沒法愛我,愛被他們跟我自己的情緒隔離了。這不等于他們不愛我,以我對爸爸 的了解,他即使真沒錢也會想辦法支持我,只是因為媽媽跟他溝通的語氣惹怒了他。爸爸曾經多年在我 身上花的心思和金錢一點都不少。
媽媽對我自己和爸爸生氣主要原因還是她自己的兩性關系課題。
無論我的學習成績如何,我想要去上大學這個需求是沒錯的,我想讓媽媽不要上訴也是基于一種本能的 自我保護,父母沖突的真相是他們雙方由來已久的矛盾而非我的需求。
我怎么可能是沒用的呢?我勸說媽媽不要上訴首先就阻止了矛盾的進一步升級,然后在矛盾沖突的當口 ,我又向爺爺求援,最終在爺爺的調解下,讓父母的沖突就此停住,讓我得以去上大學。至于學習不好 那是因為爸爸對我多年的教育讓我一直在反抗,沒辦法對學習有興趣,所以沒法用在這一個事情上作為 自我批判的理由。
事件5:大學第一年暑假回家幫我們當地電視臺做本市企業電話本的預售推廣,就像保險公司員工掃樓一 樣劃分區域挨家公司推薦。沒有任何培訓就開始,過程比較艱辛,不善言談的我第一次嘗試沒有實物的 預售,過程中各種被不信任、各種遭受白眼。跑了一個暑假總共賺了400多,單靠我自己賺到的只有100 多元錢,其他的是朋友幫忙。
得出的結論:賺錢很辛苦,靠自己很難賺到錢。
覺察:賺錢過程讓我覺得賺錢沒意思,不好玩,沒拿到自己理想的過程和結果,覺得自己能力不行 ,不被人被接納,被人鄙視,覺得自己沒價值。
得出的信念:賺不到錢等于沒價值。
對應的情緒:憤怒、無力。
防御機制:在關系中依賴對方幫我創造財富。
翻轉:首先敢做這件事的勇氣是值得嘉許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很難,負面體驗很多,但我從未想 過要放棄。跟我對接的負責人很驚呀:“很多學生都放棄了,沒想到你一個看起來木訥的孩子能堅持到 最后”一個沒有社會關系的學生能在一個暑假賺到400多,在當時來說雖然不是賺錢天才但也真心不錯了 。雖然有300多是有貴人相助,但這也是我的資源,也是活生生的結果。這說明我在關系方面有特別的優 勢,而且運氣不錯,既然如此我又何必非得要求自己本身有多牛逼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呢?恰恰有貴人相助 時我賺錢的過程是輕松和輕易的。
金錢只是一個交換媒介,擁有它的多少并不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和價值。我在做預售的過程中的不放棄恰 恰就是一種價值,如果我因為前期的各種負面體驗放棄了,就不會有后期的貴人相助,也就不會有400多 收入的結果。銷售過程中跟中小企業老板們的打交道也讓我了解到了他們對于花錢的內心想法,這也是 一種收獲,而且我當時在為企業提供一種未來的商業價值,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我做預售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就是一種價值。
事件6:幾年前很看好一個項目,預期成本回收很快,于是投資該項目。結果因為運作項目的公司制度不 完善導致我的資源歸屬不明確,又因為輔導體系不落地,導致我的主要客戶資源流失。我又不敢提出異 議和不滿,也沒有對應的解決方案,以至于預定時間內沒法回籠資金,損失金錢,關系疏離。
得出的結論:我被忽悠了,我是個傻逼;我連自己的利益都保護不了,我是個廢物。
覺察:重點在于我不敢提出異議和不滿,因為我害怕沖突,我擔心沖突會導致我失去已有的金錢和關系。我跟該公司BOSS的關系中我體驗到了被尊重、被重視、被接納。離開了這段關系我覺得這些感覺也都會不見。不見了我就會體驗到失落、孤獨、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沒價值了會沒人愛我。
得出的信念:我是沒用的,我是沒價值的。
對應的情緒:憤怒、無力、焦慮。
防御機制:消極對抗,沉默,不作為。
翻轉:跟BOSS的關系早在多年前就建立,并不是故意要坑我,而是的確很看重和認可我的專業度。甚至比起其他同事,某個程度上她在政策上都很照顧我。在這個點上是我創造了在關系中的尊重,被重視、被接納,這就已經證明了我的價值。
另外我不敢提出異議是因為我更在乎關系,我用這種方式想對方主動滿足我的需求。不是我沒用,而是我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我主動拿出我的勇氣,堅持我想要的結果并一起探討一個解決方案,結果肯定不一樣。
金錢關系的下面還是人際關系,每個人的人際關系的根源還是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模式,而這些模式的根源是我們的情緒和信念。看清這些有利于我在接下來的《生命地圖》高階課程中逐步的、徹底解決它們,讓我在金錢的維度有一個本質的變化,不斷的回歸到真相的位置,回到愛與自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