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寂無寐,還傷夏衣薄,離居更蕭索

韋應物,唐代詩人,以五言為最,被稱為“五言長城”。因其曾出任蘇州刺史,故而又稱“韋蘇州”、韋左司或韋江州。韋應物早期的詩風恬淡清新,自然優美,是典型的山水田園風格。

德宗貞元六年,韋應物五十四歲,于蘇州任官,而后罷任,遂其擇蘇州永定寺閑居,次年卒于蘇州官舍。《寺居獨夜寄崔主簿》這首詩應是韋應物后期之作,略顯凄苦悲切。他這首詩寫于獨居善福寺之時,喪偶之后,客居古寺,詩中滿是孤獨寂寞與蕭索凄涼。

幽人寂無寐,木葉紛紛落。寒雨暗深更,流螢渡高閣。

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寧知歲方晏,離居更蕭索。

?——唐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

古寺遠離塵世,雖寂寞冷清,于我,卻添了幾分安寧。宦海沉浮,又歷喪偶之痛,我選擇離去,入深山歇息,一個人居住在這重山掩映的寺廟之中。夜色如墨,靜寂地令人瑟瑟,這僧寺也顯得越發幽深,我已無半點睡意。何故有風聲?這樣靜謐的夜晚,本沒有一點風聲,可為何卻能聽到樹葉從空中紛紛落下?若非錯覺,何來風聲?若不是錯覺,那又緣何?

未聽風吟,幾點雨水便落到了寺院的石階上,干涸已久的石階瞬間便吸收了雨水,直讓人以為那雨好似從未來過。淅淅瀝瀝的雨還是落了下來,在這樣更深露重的夜晚,讓人平添了些許寒氣,雨絲連續細密,更顯得夜空陰沉。忽而閃過幾點光亮,那光忽明忽暗,像極了閃動的磷火,仔細看著,原來是流螢的微光閃爍,這小小的蟲子想必是要飛到那高高的樓閣上去避一避雨吧。

夜寒雨冷,不如掩緊房門,暫時躲避這凄風苦雨。就靜坐在桌前,看那昏暗的燈光搖曳著裊裊的青煙在空中盤旋消散,漸明的天色籠罩著潮濕陰暗的房屋時,才發覺天已拂曉,那微弱的青燈還在散發著最后的光芒。夜長蕭索,雨水洗滌了夏日的熱氣,濕冷的空氣讓我漸生寒意,這夏衣此時竟顯得有些單薄了。

來日方長,且不知盡頭,我如何能預感未來,我如何知道禍福何時將至呢?我只知道這歲月漫長,人生悲歡,終有一天都將化作云煙一縷,隨風消散。只是,在這即將到來的清秋里,在這無法阻擋的四季更迭中,我始終是孤苦伶仃,我始終要住在這樣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只是,我將如何度過一個又一個蕭索寂寞的日子,我將如何排解我內心深處的凄苦與哀傷呢?

文 | 三度&漸之

品讀更多經典詩詞、音頻、美圖與美文,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品讀

很高興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里與你相識。每天推送經典詩詞、音頻、美圖與國學品讀,讓我們在這浮躁的年代,靜下心來,和三度一起品讀鑒賞那些快被時光遺忘的詩詞文化,修身養性,傳承經典,約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