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花了五個小時看完了王瀟剛剛出版的新書《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shape your life。書的最后,有一些記事本一樣的頁面,第一頁的大標題是:寫下你一生的計劃。
oh,my god.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差點要叫出來了。一生何其漫長,變化如此之多,我怎么去寫那個計劃。在我的人生當中,確實有過寫計劃的階段,可那最多也是個年計劃,我可從來沒有寫過一生的計劃。
接著又想起了她在4/23讀書會上分享的那一段話:"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確實很難做到。包括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沒有做到。但是不能說難我們就不去做,一定要努力過了,我們才能來來無牽,去時無羈。"
計劃一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從我們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被老師拉入了計劃之內。每天要寫多少字,要背多少課文,要做多少道數學題,要寄多少個單詞,要跑多少步,一月之內要讀多少本課外書等等,你不想按著步驟去操作,那就等著挨揍吧,因為不停的有默寫,背誦抽查,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在等著你,考不出好成績,老師翻白眼,父母搞批斗,自己心里更受煎熬。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時時刻刻壓著你:高考。這應該是所有中國學生在18歲之前最最重要的事情,所有的努力只圍繞一個主題:考一個好大學。
回想起高中畢業之前的時光,輕松的時刻很少。大多數時間是制訂并執行計劃。從高一開始,人就像進入了一個學習集中營。大部分同學是寄宿的,少數是走讀的,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干什么都比速度,起床穿衣比速度,吃飯洗碗比速度,洗澡晾衣比速度,有時,吃飯時找要好的同學多聊了幾句,一回過神,教室里已經書聲朗朗了。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迅速扒幾口,偷偷的從后門溜進去。
想起那段有計劃又魔鬼般訓練的日子,還是受益匪淺的。高中三年,長期都是早上五點半起來跑步,晚上一般是11點左右睡覺,所以吃得再多,體重也不會超過100斤。也沒有枉費我那些量化到天的計劃,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計劃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專注。因為一天的時間被分割成很多小塊,我希望每一個小塊都能產生它的價值。專注是唯一能提升時間價值的品質。這么說吧,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就專心睡覺,做作業的時候就專心做作業,打球的時候就專心打球。而不是在睡覺的時候還擔心作業沒做完,這樣覺也沒睡好,作業同樣還是沒有做完。這種專注同樣適用于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想著另外一件事情,那效率會低很多。
上了大學之后,再也沒有做過計劃了。人就像一匹掙脫韁繩的野馬,整個一個字,瘋了。睡懶覺,逃課,熬夜,怎么瘋,怎么來。剛開始,我還疊被子,后來疊一次,室長拆一次,說被子散著讓人感覺更溫暖。我也就不疊被子了。夜幕降臨,出去吃個路邊攤,每張床上的小臺燈就亮起來了,有的還是在學習的,最懶的可能就是我和我們的室長蚊子小姐,總是躲在床上看安妮寶貝之類寫的暢銷書。另外還讀一些畢淑敏和池莉寫的散文。當時池莉的一本散文直接被我拿來當做練習普通話的工具,后來靠著這個考了個普通話二級乙等。你難以想象我剛讀大學的時候普通話有多差,講的話經常成為室友的笑柄。
我想大多數人肯定有跟我有同樣的經歷,為了同一個目標:考一所好大學。十幾年都在不停的做計劃,不停的量化自己的學習。一股無形的壓力每時每刻在推動著自己往前走。
一朝被解放,再也不想過那種生活了。即使掙的很少,也是該吃吃,該喝喝,對生活根本沒有計劃。要結婚是因為到年齡了,要買房是因為要讀書了,要買車是因為不想再淋雨了。每一次重大決定,都是被動的理由在推動。
可是當所有這些人生大事都完成之后,不再為生計發愁的時候,人反而會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我真的要這樣盲目的過一生嗎?生活把我推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嗎?經常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去尋找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就是你的興趣。如果你發現你的興趣所在,下班之后,你就不會除了看新聞,就是一遍一遍的刷朋友圈。
生命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漫長,我們都無法預知自己的終點在哪里。有的人,一記事就寫下了自己一生的計劃,有的人,一輩子也沒開始寫一生的計劃,所以不要跟別人比,適時醒悟,什么年紀寫都不晚,關鍵是要盡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