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出家人無情,為何佛性慈悲?若說出家人無情無理,那嶺頭山色的枯木,卻成為了師父的忘年,那晨鐘暮鼓成為了師父的所愛,那杯水中的一抹新茶則成為了師父的知己。
師父愛茶,不同于他人對茶的喜愛,世人愛茶,多則貪戀與色、聲、香、味、觸、法,世人對茶的喜愛取決于對色相的執著和分別,而師父對茶的喜愛,多了幾分的清澹自持,靜坐蒲團之上,同時也平添了幾分安詳和自在。
茶如人情世故,世人喜歡錦上添花,殊不知“錦上添花無人記,雪中送炭情誼深”,即便如此世人的交往多半摻雜在人情冷暖之中,他們殊不知錦上添花是多余,雪中送炭才是慈悲,這一切都是人情的往來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在茶桌上,師父只是將茶杯茶泡到淡而又淡,讓你靜靜地品著,從無味中領悟百味人生,從淡然中笑看繽紛塵世,端起這杯茶,聽著師父的話——世人都喜歡錦上添花,但是錦在哪里他們都不知道。
錦在哪里?看著這杯茶,看著窗外的菩提花開又花落,這錦在水中,在眼、耳、鼻、舌、身、意中體味“茶分六色水為母”。
錦在哪里?看著這杯茶,看著水壺中綠葉沁水做劇場,這錦在器中,在色、聲、香、味、觸、法中領悟“法無高低心做宗”。
后來才明白,這個錦上添花并不曾離我們遠去,他不在六色六根之中,也不在極樂紅塵之內,他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分別之中。
正是有這份分別之心,我們才劃分了直路和彎路、痛苦和甘甜、利益和吃虧。在這人世間,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惰性。我們總會在心中盤算著吃最少的苦,走最近的直路,然后收獲最大的利益,如同品茶一般,茶中的味道是濃是淡是冷是暖都需要自己去親自嘗試,正如做事情一樣,有些事情別人可以替代你去做,但是感受別人是替代不了的,倘若缺乏了這段心靈歷程,你的人生再輝煌都是蒼白無力的。
人生如茶,百味摻雜,茶如道場,自己體諒。正是如此才會有僧人出家,明知道修行的不易,還會一如既往地前仆后繼,在愚人的眼中是看不開,在智者的眼中正是因為看開了才會出家。
在簡靜度日中別無所求,彎路都是直路;在幾卷經書中清茶數盞,痛苦亦是甘甜;在世俗紛擾中返璞歸真,吃虧如同受益;在檐角細微中隨遇而安,無情化作慈悲。
如果說我是一個茶客,未免過于牽強附會,充其量也只是一個過客罷了,即便如此我也不會傷感,因為我不愿意在人間的茶桌上停留,因為人間的茶客不知何為錦上添花,他們在清茶數盞之下依舊翻滾著爾彌我詐,在涓涓流水之中還是品味著尊卑高下,他們的心中還是糾纏著人情世故練達。
或許師父的茶桌也是如此,一樣的有分別,一樣區分著愚者和智者、有情和無情,但是師父在這個茶桌上,總會多準備幾盞茶杯,任爾等是愚是智,是官是民,師父一如平等相待、慈悲相容、智慧受教,使人感之學之、聽之任之,使愚者開蒙,使智者開悟,使官者以心系人間為道場,是民者身赴社稷為修行。
修行之人,即便是最后寂滅無人知曉,但我們也不能說是一種缺憾,不管是在師父的茶桌,還是寺院的道場,我們超越了情仇愛恨,洞察了喜怒哀樂,這一切的一切都于出家人而言,都像是一杯茶一樣淡而又淡。
不管你打哪里來,是衣衫襤褸還是整裝待發,這杯茶依舊給您倒上,茶散之后,師父的茶總能用如如不動的心境等待著你,從春秋等到冬夏,從花開滿園等到碩果累累,即使是再相逢的時候,這杯茶涼了,我依舊給你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