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說過走是孩子的第二次誕生,這意味著生活開始由他自己支配了。那么走的敏感期大概從7個月開始出現,幾乎和爬行同步,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拒絕坐,拒絕躺,他要換個角度,用另一個方式去看世界,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時候——不會走,但到處走。
學會走有兩種方式:對于不會爬行的孩子而言,他們學會走路的方式更依賴于成人的幫助。他們會不斷地要求媽媽拉著雙手走,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一天折騰下來媽媽腰酸背痛,苦不堪言。
對于會爬行的孩子而言,走路幾乎可以被認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為何要這樣說呢?爸爸媽媽可以觀察感受一下寶寶從爬行到走的過程。首先,會爬的孩子四肢有力強健、身體協調性好,爬行使得孩子的空間活動能力增加。接著,隨著爬行越來越熟練,孩子會開發新的項目——站立。孩子會非常聰明地爬到墻邊、沙發旁或任何小手可以扶的地方,依靠自身手臂、腿部力量站立。等站立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之后,孩子會扶著墻邊、沙發邊等地方開始慢慢地沿著走,挪一步、挪一步。當孩子自信地覺得挪的不錯了,他會嘗試著松開一只手,直到某一天爸爸媽媽驚喜地發現孩子可以松開兩只手走那么一米、兩米,最后穩穩當當地走很遠。整個過程只要不受阻礙與干擾,得到父母適時的配合與保護,走就是爬行后水到渠成的本領。
所以我一直強調爬行的重要性,因為爬行在走、跑、跳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每當看到一些成人帶著孩子學走路,不是彎腰駝背累的不行,就是借助學步車、學步帶等所謂的先進工具,我都無奈地搖搖頭,這樣的方式只是事倍功半,只要我們按照孩子自身內省的發展規律,我們可以不用如此辛苦地提溜著孩子走路。
當然有過帶孩子經歷的家長會發現孩子不會走的時候,偏偏要走。一天天精力旺盛,不消停,但是一旦孩子學會了走路,大約到2歲左右時,孩子就再不想自己走路了,他會像纏在樹上的樹藤一樣,想盡一切辦法讓你抱著他。到了那個時候,孩子“走的敏感期”過去了,孩子要重新回到爸爸媽媽的懷抱尋找慰藉、愛意和溫情了。
到了那時,就請我們就用溫暖的懷抱迎接孩子的回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