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省會看中了一套房,因?yàn)榉N種原因,沒有下手。十年后,漲了五倍,我還是沒買。
常年住公租房,一直沒有買房子的概念,覺得有個房子住著就很好,沒想過這個房子是不是能住得長久。小時候總是跟著大人搬家,住的地方也變來變?nèi)ィ呀?jīng)變成了習(xí)慣。
住過筒子樓,一層樓里很多對開門的單獨(dú)房間,一個走廊,十幾間屋子,按照級別分配屋子的數(shù)量,級別高屋子多,級別低,屋子少,我家是對門的兩個屋子。廚房和衛(wèi)生間大伙公用,燒煤的爐子和鍋碗瓢盆都放在公共廚房里。
每天樓里最熱鬧的時候就是做飯的時間,你家做條魚,他家包個餃子,我們孩子可高興了,隨便去哪一家都可以吃到與家里不同的味道,抹著油嘴回來。
那會兒爸媽特別希望有獨(dú)立的套間,畢竟筒子樓里藏不住秘密,家長里短也容易從公共空間里四處散播,鬧得鄰里不和,雞飛狗跳。爭一塊煤,論一滴水,孩子頑皮打翻了鍋,踢倒了水壺。
真正搬到套房里,大門閉上,便與世界隔絕,有了自己獨(dú)立的房間,再也不會和小開鼻青臉腫地爭寫字的桌子,再也不會被走廊里的吵架聲驚醒。人呀就是這么不知足,長時間享受單獨(dú)的寧靜,卻又開始懷念曾經(jīng)的喧囂和百家飯的香氣了。
后來的單身宿舍住兩個人,仿佛一下子有回歸了童年筒子樓的記憶,不到熄燈時刻,走廊里總是那樣熱鬧。再后來,又搬進(jìn)套間公寓房,像是有家的感覺。時間不長,走了人,換了房,我還是沒有自己的房子。
搬進(jìn)了臨時的公寓樓里,想要精心的構(gòu)筑自己的小窩,做一個避風(fēng)的港灣,找一處遮雨的小屋,尋找歸屬的安全感,今天租房子的告訴我,一個平米要加收20塊錢,我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