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
為什么孩子會動不動就哭鬧呢?其實是因為他的大腦發育是不均衡的,就是管情緒喚起的那部分要比管離職的那部分發育快得多。
孩子的理智鬧要到20歲以后才完全成熟,情緒鬧就發育得比較快,你看你家孩子,很小就會喜怒哀樂,各種基本情緒都有了。所以,當他情緒上來時,他的理智腦管不住,沒法跟自己的情緒腦說道理,也就沒法一直一陣陣的沖動,就容易發怒了。
所以,我女兒發脾氣時,我不會生氣,因為我知道那不是她不懂事,而是她大腦還沒有發育到那個階段。這時候你怪孩子不講道理,就跟怪孩子為什么不能一出生就會自己穿衣吃飯走路一樣,其實是你自己不講道理。
對付暴怒的小孩,有三個步驟:一是表示理解,幫他描述情緒,二是和他們一起分析發怒的原因,三是引導孩子反思整個過程,并指出發怒并不會解決問題,而是溝通解救問題,并引導他們體會他人的感受。
我的思考
早上看到這篇文章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經常自以為是呢,經常按照我們以為的樣子去評判事情,去處理問題。記得上正念課程的時候,老師一直讓我們練習的就是不要去評判,只是描述一件事。平常自己不注意,當你注意的時候,才發現如果不帶著評判,我好像就不知道該怎么說話了,想想真是有些可怕。
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一樣,孩子生氣了,沒有按照我們的指示做,我們往往會說,這孩子真不聽話,根本不會想是為什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通常會教他認識東西,教他走路、穿衣、吃飯,而且在這種事情上通常會很有耐心,一遍一遍不厭其煩。但對于教孩子管理情緒,表達情緒的時候,往往會有點兒簡單粗暴、直接定性。我們這代人其實是在沒有特別關注心理狀態的情況下,長大的,很多時候都是順其自然。長大后,我們默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簡單的把這件事情歸于性格不同。不過我想如果有更多的方法去引導,其實人們可以更快樂,更平和,更無憂。
就像今天Dr魏提到的“理智腦”和“情緒腦”,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默認情緒腦是天生的,后天無法改變,所以,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關于“理智腦”的。但今天看了這篇文章后,你會發現情緒腦也是一樣的,如果通過理智腦更好的引導和控制,其實孩子可以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我想對于自己情緒的把控應該是情商最重要的部分了吧。最后再扣下主題,很多東西我們的判斷是不準確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多自己的盲區,每個人都只能看到了自己看到的那一部分。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多想想背后的原因,再做判斷,多問問為什么,再去處理。也許,你會發現,你以為的和事實完全不同,我們很多情緒的波動也是因為我們太關注于自已的“我以為……”。
我的行動
處理問題,先原理,找原因,然后再解決。
自已有情緒的時候,先自我描述,然后找到原因,再反思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