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陳忠實《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一文中的“老腔”,在2016年被作為了北京考卷的作文題。老腔到底是什么呢?來歷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
老腔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飽含著關中大地的雄渾聲響。
在我看來,老腔從字面上更容易被理解成一種“老腔調”、“老東西”。在我們的生活里,出現這種“老腔”的時刻很多。
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記憶:在小說、影視劇中,英勇捐軀的戰士在彌留之際都會艱難的吐出一句“我還有黨費要交……”;或者,在危難關頭總有一個英雄挺身而出,凜然大義的說道“我!是一名黨員”!看到這里,小伙伴們都會會心一笑吧,實在太老套了。
曾經,我也對這樣的“老腔調”抱之一笑,直到一件小事令我審視了自己身上的那股“老腔”。
幾年前的一個冬天,我在小區門口親眼目睹了一位非常年邁的老婆婆下樓梯時摔倒在地。那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趕緊去扶老人起來。可是當趕到她身邊時,我突然遲疑了。這位老人家的年紀真的很大了,不知道這一交摔下去后,她還站得起來嗎?周圍四下無人,如果我去扶了老人起來,她有什么三長兩短我能逃得了干系?我會不會變成下一個天價訛局的主人公?……
足足有一分鐘的時間,我腦子里有無數個想象的片段不停閃過。這一時刻凝固了,這一分鐘變得十分十分漫長。
當然,思維不會永遠凝固。有一個聲音神奇的在此時清晰起來:我,也是一個黨員。隨后,身體跟隨著這個聲音回到了現實。是啊,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一位需要幫助的老人就這么一直躺在地上。
我扶起了老婆婆,讓她坐下,等到有其他的老人來這里散步了才悄悄離開。離開之后,我還是心有余悸,每天都關注著出門散步的老人。直到幾天后,又看見老婆婆安然無恙的坐在院子里才徹底放心。
這件小事在我心頭縈繞了好些年,從未對人言,直至今天才提筆寫下。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在那一瞬間,腦海中蹦出的竟然是這一句老土的話。而這句話也居然有這么大的力量,促使我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那是因為,這句“老腔”詮釋了責任與信仰。
想想我們的這一生,要聽到多少句的“老腔”:小時侯,父母長輩苦口婆心的說,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進學校了,老師們諄諄教誨,學海無涯苦作舟;工作后,領導不厭其煩的講,安全第一質量為先……哪一句不是聽得耳朵起繭?但又有哪一句不蘊涵著玩轉人生的最高級哲理?
多聽聽身邊的每一句“老腔”吧,探尋背后的老句新意,也是樂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