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一度被這些名言教導著,且深信“興趣是千年大哥”,而今,也許是時候加些條件了。興趣是起點,是向前一步的動力,更是一種甜蜜的牽引,帶領我們開啟新的征程,但如果我們在通往美景的荊棘道路上總是三分熱度,難以堅持,那就永遠也無法領略到最后的那份極致美景了。人生旅途中,光有興趣還遠遠不夠,堅持才是讓興趣持續盛開并爆發力量的唯一方法。
興趣固然重要,但“堅持”更重要!
上學的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上課、寫作業、考試、升學,學習于我而言就如同一日三餐再自然不過,而且是喜不知厭,樂在學中生,趣從習中來。學習帶來單純快樂的同時,也讓我收獲了滿滿的贊譽和自信,于是愈學習愈開心,也就越開心越學習。然而,這樣的“好景”卻在高三那年黯淡了,高考的壓力壓倒了之前一切的興趣和快樂。此時的我已被壓力折騰得幾近崩潰,學習也成了痛苦的象征,沒了興趣,沒了動力,無盡的煎熬和莫大的壓力讓我每一天都苦不堪言。然而,每每瀕臨絕望邊緣時,耳邊總會響起爸媽的叮囑,他們的殷勤期待瞬間喚醒我那強烈的責任感——對爸媽的責任、對自己未來的責任,這時我只有繼續前行,逼迫著自己堅持下去。最終,當收到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剎那間的激動之余,我想對全世界大喊:高考真是一場“煉獄”,好在“堅持”讓我挺過來了!而今回想,在那段黯淡無光的日子里,在那場沒有硝煙的高考戰斗中,當興趣不復存在時,是“堅持”的信念給了我繼續前進的力量,更是“堅持”將我從絕望的邊緣屢屢救回而終歸打贏了這仗!
有人說,對于壓力,當你能駕馭他的時候,他就是興奮劑;而當你被他控制的時候,他就有可能變成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高考的壓力差點就將我推向深淵而萬劫不復,同樣是壓力,在考研的那段日子里我卻能與之愉快相處。
源于興趣,立足理想,那年考慮再三后我決定跨專業報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決定是瞬間的大腦風暴,而落實這個決定卻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和一步步的付出,以及零懈怠的堅持。當時我清楚地知道,為了讓理想成為現實,我需要付出異于常人的努力,同樣,“讀研究生”也是那時為自己規劃的唯一條道,破釜沉舟,只有背水一戰。之后的日子里,我為自己制定了“爭分奪秒”計劃書,早上5點之前必須收拾完畢出門開始背英語和政治,冬日的早上,呼嘯的寒風撲面而來,讓我精神抖擻,倍感清醒;昏暗的路燈下,內心卻異常明亮,最是背書好時光。黑夜每天被黎明喚醒,我卻是被自己“一定要”的信念叫醒,一種叫“壓力”的東西讓我感受到了“分秒必爭”的重要性,沒了睡意,毫無疲憊,自己這個小宇宙爆發了,每天都能量滿滿的。就這樣,壓力融化成了前進的動力,興趣時刻點燃著斗志,堅持源源不斷地提供著繼續前進的能量。當結果揭曉的那刻,突然有一種非常釋然的欣慰,好像那就是屬于我的,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有了堅持,興趣是可以建立的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人們的興趣先要被激發,然后要被及時的抓住并保存。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的知識儲備也是越來越豐富,而此時若接觸新的話題和領域,新信息的沖擊就極有可能與我們已熟知的信息產生矛盾,我們的無意識會對解決這種矛盾帶來的不適產生動力,從而激發我們潛意識里的好奇心,接著,這份好奇又激勵著我們去探討“對新領域的無知”,于是便啟動了一個循環效應:學得越多,問題越多,學得更快、更多,興趣也就順其自然生成了。
興趣是起點,是動力,而堅持是讓興趣持續綻放的那份執念。因為感興趣,我們開始了對“美好”的追求,我們開始健身,我們制定詳細的讀書寫作計劃并嚴格執行,我們走出家門,讓曾經的旅游計劃變成腳下的印跡、眼中的風景和種種美的享受。而堅持卻是我們在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時始終向前一步的毅力,是我們絞盡腦汁、感覺身體被掏空時毅然作文的不放棄,更是我們踏遍萬水千山、讓旅游夢想照進現實的執念!
堅持與興趣,誰執牛耳?好奇心起,執行力行,堅持念導,興趣方生,而欲在此循環中不斷前行,唯堅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