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的經濟學專欄今天做月結。
我也借此做一個小結:
1.成本是什么?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經濟學的成本是機會成本,不限于錢。不僅指有形的資源,也指無形的事物。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做判斷,隨之帶來的歧視是必然的。我選擇可樂,就歧視了雪碧;選擇漢堡王,就歧視了賽百味。
當你不知如何選擇時。有一個幫助點,來自于古典老師:
去計算自己的單位收益,也許可以提供一個較客觀的評判角度。
單位價格=平均月工資/21.5/每日工作小時
但是價格和價值是不相等的,去考慮機會成本,獲得長遠價值。
投資是平衡當前與現在利益,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而年輕人投資自己是最好的投資。這是每一個前輩都認可的建議,不妨一聽,因為他們不至于全錯。
永遠向前看,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有一個提升生活品質的小竅門:定期扔東西。
2.成本是由需求決定的,不是原材料價格。
房子不是地皮貴,房子是被人們的需求推高的。
從這個角度說,政府賣出的天價地王,不是房價高聳的原因,而是無論多貴都有接盤俠,這才是市場經濟中高房價的根本原因。
原材料的價格,是由商品的價格反作用得到的,市場讓跟上變化的企業活下來,讓跟不上變化,無法創造需求且控制不了成本的企業死亡。優勝劣汰。
3.沒有永遠的好生意。
旱澇保收的買賣一定會因為各種原因變得尋常和低賤。
帶來的提示有個:
A.從長遠考慮,將未來收益與短期收益綜合考量。正如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去投資真正值得投資的企業,然后長期持有。
B.先下手為強,如果對未來沒有準確的判斷和預知,干一票就跑。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所以理想主義者希望在最高點去收手的想法是荒誕的,不如先賺一筆錢,然后運用概率權,去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C.改變是唯一不變的。
在最得意的時候留心腳底的薄冰,優勢和劣勢僅有一墻之隔。
馬云:企業要學會在晴天修補屋頂
?
4.租與尋租。這個概念學的還不夠扎實。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在爭取公益式免費資源時所付出的代價,皆為浪費。
政府在政策鼓勵時,竟會越幫越忙。
那些吃救濟糧的國企真的有必要活著嗎?
5.社會成本問題與科斯定律。
許多看似單方面的傷害,是我們主管上幫助弱者這一先入為主的概念在作祟。
換個角度,科斯定律所謂的傷害是相互的,是多方在爭奪資源。
而且,理想狀態下,交易費用為零時,誰能把資源用得更好,資源就會落到誰的手上。
對應到情感方面,會不會也適用:誰的魅力更大,更討異性喜歡,就更能留住對象。
6.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是永遠存在的,而且一直處于較高的位置。
交易費用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
交易成本對于整體而言,當然越少越好,越少整體效率越高,互聯網就是為此而來而繁榮的。
7.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的總和+制度變遷的費用
經濟學訓練人們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并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去思考。
學習經濟學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作為社會人,不應該單由情感或環境趨勢去驅動,我們更需要個人獨立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