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很快就過去,原來以為自己堅持快三個月的每天寫字可以很順利的堅持下來,周末盤點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的堅持還是那么脆弱,很容易就被瑣事打破。原來自己堅持的三個月,是有人帶著去思考,有方向的思考,閑下來的這一周時間,沒有了思考的方向,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大腦陷入了空洞。而腦子里另外一個聲音又在不斷地和自己說,你要接著寫下去啊,不然你會很難過很糾結的,如此,有了今天這個"無題"。
從無題這個題看自己,其實是有很多想寫的東西,但為什么又無法輸出呢?我的判斷是,腦子里原來裝進去的是豆腐,進去之后沒有認真的壓榨,變成了豆腐腦?,F在想要變出東西來的時候,壓出來的都是水,俗稱的"水貨"。生活中這樣的類比實在是太多、太生動,以至于我們隨手拈來一個,都可以很輕松的把一個復雜的概念說的很清楚。另外一個導致腦子里都是水貨的原因,應該是思考不多的緣故,在信息如此多的情況下,塞入腦子的東西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就又有新的進來,將原有的那一點點積累沖的七零八落。本應該認真思考之后,和原來的東西產生一點關聯,好讓新老知識間可以建立一個好的互動,然而輸入實在太多導致的是各種想法間的打架,無法很穩定的產生叫做"神經元"連接的動作。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是希望能獲得更多的輸入,表示我和這個世界是鏈接在一起的,因為我在接受最新的信息,這個世界發生的最新的信息我都接收到了,如此減少了對世界變化的焦慮感。但,這真正意義上,屬于一個我們定義的叫做"惡性循環"的東西,如此往復,在認真享受接受信息的過程,又在因為生物固有的特性無法接受信息時悵然若失,我們又創造出"夢"或者"潛意識"這樣的東西,一刻也不停的思考。
對于身處小城的人來說,似乎還有另外一個借口:
地方太小、太閉塞,你那么辛苦做什么,不要做異類。
好了,有了這么一個環境的因素在影響著我,更可以放心的去享受生活了。你寫出來的東西到底會有多少人看呢,不就是整天的胡思亂想嘛,又沒有當作家的天賦,寫的東西也就那個水平。想要憑這個就翻身,那就是白日夢。工作不踏實,還整天裝高冷,如此打擊還不夠狠,再不好好工作,小心調你到某某鄉鎮去,那兒山清水秀,最適合文人寫東西了,可以好好構思屬于你的作品,我們也祈禱你大作一書成名。如此,也就不再敢有更多的非分之想,踏實工作做重要,被人喜歡和贊最重要,領導的評價對收入最重要,這就是這里的價值觀,要么遵從它,要么自己玩去吧。
小結一下吧,腦子里裝的是豆腐腦,無限輸入而無思考帶來的信息后浪推前浪,環境給你的諸多暗示,似乎都在說:
算了吧,別多想,這就是命。
可,我還真就是讀過幾本好書的人,知道有那么一個叫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的差異,而又恰恰是相信成長型思維模式更有利于我的成長。盡管腦子里依然是水貨,但可不可以一點點壓榨,先試試把水擠干一點,說點什么有用的話,這樣日子一長,干貨還是有的。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信息過濾器,如果暫時沒有,就花錢找一個,比如:
得到(APP)
付費的社群
新生大學(APP)
這樣,從源頭上把輸入信息先堵起來,減少水貨輸入的量,然后讓腦子里的豆腐腦和精選過的輸入信息產生點有效的連接。鍛煉一下自己的元認知能力,讓信息可以穿過自己的身體,然后留下有效的"知識晶體"。這樣,在輸出的時候,會找的到可說的有用的話。
最后,別人的意見聽聽就好了:
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參考少數人的想法,自己做決定。
這樣不是又討好了別人,又能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了么。好像成長這個東西是別人幫不了的,只能自己來。而別人給的,可能只有兩種建議,一種是加速你成長的,另外一種,就是妨礙你成長的。到這里,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容易多了。
地域可以限制一個人的腳步距離,但是思想距離卻可以無限遠。期望在下一次動筆的時候,不要在寫第二個《無題》。
以此,紀念自己荒廢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