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解讀的書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其中的精華就是,父母怎么結束和孩子的沖突,并教你一種高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女士,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她們是美國著名的親子溝通的專家。也是美國最暢銷的親子教育書籍的作者。這兩位作者,曾經向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學習過親子教育的方法。這樣呢就為這本書講述的親子溝通的技巧,打下了堅實的理論的基礎。兩位作家呢,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常為家長,教師,學校負責人進行培訓和講座。
這種經歷呢,就讓他們始終站在了親子育兒的實踐第一線。所以呀可以這么說,本書地親子溝通技巧,尤其強調實操和高效。這本書自1980年首次出版以來呢,僅在美國銷量就已經超過了300萬冊。可真是不少,還被翻譯成了30種語言,不斷的再版風靡了全球。
可以說呢,這本書也經歷了千萬父母育兒經驗的檢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那些自己情路坎坷,卻還能指點別人愛情經歷的情感專家不一樣。法伯和瑪茲麗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親。本書呢,告訴我們這樣一種育兒的理念,有效的親子溝通。一定是充分肯定孩子的個體的尊嚴,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看成獨立的,有責任感的,有能力的人。
孩子不應該是家長的敵人。孩子也不是從屬于家長的物品,家長本來就應該傾聽他們的感受,一起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本書呢尤其要我們注意的是,我們所有的親子溝通的技巧都建立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
換句話說呢,只有發自內心的理解和認同這個觀點,我們才能結束,和孩子的沖突。有效地、愉快的和孩子溝通,收獲親密的親子關系。接下來呢,我就分兩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個部分呢,我們回答一個問題,怎樣聽孩子才肯說。第二個部分呢,我們講一講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生活中,我們大概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家里跟媽媽說,媽媽,媽媽,我累了。媽媽覺得很奇怪,反問到:寶貝兒,你剛睡了個午覺,怎么就覺得累了呢?孩子聽了這話,不耐煩了,大聲說我不管,我就是累了。媽媽說,我看你呀,就是不想動彈,想偷懶兒,去去去去,趕緊換好衣服,我們要出門了。
孩子聽了開始哭鬧。不,我不出去,我就是累了。可想而知這場對話,最后變成了爭吵。歇斯揭底的父母和大聲吼叫的孩子,好像身處兩個世界完全無法溝通。那么怎么化解這種親子溝通的難題呢?讓孩子愿意和我們交流呢。
本書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接納感受,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我們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才能產生共情,才能讓他們說出自己的郁悶和困擾,緩解她們的情緒,幫助他們處理好問題。心理學家吉諾特指出,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他會感到困惑和憤怒。壞的感受,也會不停的在積累,而孩子的感受和行為有直接聯系,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壞的感受,就會有壞的行為!
那么具體有哪些技巧能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呢?書中告訴我們,你可以試著采取以下這些方法!比如說:孩子對你講話的時候,你要全神貫注地傾聽,而不能漠不關心。你要回應他們的感受,而不能總是提問和建議。你要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而不要總是去否定孩子的感受?你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實現孩子的愿望,而不是總是在講大道理。
舉個例子吧,孩子的寵物死了他們很傷心,你會怎么反應呢?如果你這么說:寶貝兒,你沒必要那么傷心,媽媽可以再幫你買一個。這種處理呢,就是否定了孩子感受的做法。哪怕你說話態度再好,也會讓他非常難過的。如果你換一種說法,這么說:寶貝兒,媽媽真的沒想到會這樣唉。你和它在一起時多開心吶,失去了朋友一定很傷心吧。孩子聽了這些話,就會覺得安慰。他們能感覺到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這就是用說出孩子感受的方法。替代否定孩子感受的做法。
以上呢,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總結一下就是說,生活中孩子遇到的事情,經常愿意大聲說出他們的感受。每一次孩子的訴說都是給家長提供鍛煉傾聽技巧的機會。想和孩子擁有親密的關系嗎?家長一定要認真的傾聽,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他們,才能緩解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處理好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父母們公認的最有用的技巧。認真的傾聽,接納孩子的感受,可以為親子關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會自然而然的來,聽說父母的教導。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教導孩子本來就是一個艱巨的工作。我們都想要孩子符合社會的規范。但這和孩子的許多想法兒本來就是有矛盾的。比如說,家長想讓孩子講衛生,懂禮貌,守規矩。可是有多少孩子能夠自愿的去洗澡,自覺的說請,謝謝,對不起呢。那么,怎么讓孩子愿意聽家長的教導呢?書中說,家長要注意做到三個鼓勵一個代替。第一個鼓勵就是鼓勵孩子合作。
這就要求我們呀,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通過描述問題,告訴孩子該怎樣做。通過提示的方式引導孩子,用簡單的詞語表達,不要說教和長篇大論。說出我們真實的感受,引起孩子重視和合作的意愿。另外呢,還可以寫一個便條和孩子交流。這些方法呢,都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和家長合作,同時不給孩子留下負面的印象。
舉例子說吧:孩子放學回來了,把濕雨傘扔在了你的臥室里。自己跑出去玩兒去了,你發現了你會怎么樣呢?這時我們前面講的那些鼓勵合作的方法,你可以綜合的運用下,比如一開始你可以叫他:雨傘把臥室都弄臟了,雨傘以后要放在陽臺上。這實際上是在描述問題,也告訴孩子該怎么去做。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理你,你可以提高點嗓門,簡單,一個詞,一句話:寶貝兒,濕雨傘……這個方法就是用簡單的詞語代替了說教。假如孩子還是充耳不聞,你可以講出感受,引起她的重視和合作的意愿。你可以直接說:我不希望你把我的話當耳旁風。我真的很生氣,把你的雨傘拿走。還可以試著寫一張紙條兒:濕雨傘,請不要放在我的臥室里。把屋子弄的又冷又潮,這讓我很生氣。以上這些技巧啊,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個鼓勵,也就是我們說的跟孩子合作。
接下來我們講講第二個鼓勵,鼓勵孩子自立。生活中常聽到家長這樣對孩子說:聽話,你要多吃菜,少吃肉。蔬菜對你好處大了。今兒天這么涼,你得穿這件衣服。雖然很多育兒書,都告訴大家。家長要學會鼓勵孩子獨立,然后真的碰到問題。家長常常很難控制自己,總是想辦法為孩子張羅一切。
這本書告訴我們,當孩子完全處在這種依賴家長的環境里面,面對家長的幫助,除了一開始有些感激之外,時間長了,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無力感,失落,挫敗和生氣。
家長們也要意識到這一點,親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一個弱小的生命,培養成獨立自主的生命的過程。我們在書中學到了所有這些關于愛的技巧和訓練。關于親子方法的學習,都是為了讓孩子擁有內在的力量和信心。從而,最終能夠離開我們獨立生活。
那么,怎么幫助一個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呢。原則就是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面對問題和問題的后果。所以呀,鼓勵孩子自立呀,可以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比如說你不用每天早晨都給他挑好衣服,你完全可以問問他,寶貝兒,你今天是穿這套紅色的衣服還是那套灰色的衣服啊。
再比如你發現孩子吃完晚飯,坐在沙發上磨磨蹭蹭不肯練琴,你會怎么說呢,第一種說法是:趕緊練琴去啊,別坐在這兒犯懶。第二種說法是,寶貝兒,你或者現在就去練習,或者玩半個小時再練,你想怎么做呢?以上兩個說法哪個效果更好呢?本書告訴我們當然是第二種效果更好。
這些看來是小事情的選擇,實際上卻給孩子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練習的機會。孩子只有在小時候經歷過這種自己做選擇的訓練,長大以后才能在對學校啊、職業呀、伴侶的選擇中有自己的主動性。這點上,對于習慣了應試教育的孩子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鼓勵孩子自立,還有一個技巧就是注意別著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總是充滿好奇心的會提出很多問題,比如說:爸爸小雨滴是怎么形成的呀?媽媽彩虹到底是什么東西呀?我只能越長越大,不能變小嗎?很多家長聽到這些問題呀,第一反應都是想用科學知識去回答,其實啊,家長完全可以這樣說:嗯?這個問題提的不錯,你是怎么想的呢?
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引導他自己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過程中,你還可以鼓勵他多和別人交流,找找外部的資源。比如說:讓她向工程師,科學家,教師提出各種問題。此外呢,鼓勵孩子自立,還有一些細節可以注意。比如說:別問孩子太多的問題,不要總摸著孩子的頭,總去弄孩子的衣服,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是對他身體的侵犯。平時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他們的缺點等等。還有許許多多啊…以上這些呢,就是我們說的第二鼓勵,鼓勵孩子自立。
現在呢,我們來說說第三個鼓勵,學會贊賞孩子。很多家長聽到這個話題就會說夸孩子誰不會呀,這也需要學習嗎?想想這樣一個情節啊,孩子畫了一幅畫,興高采烈的給你看。問你:媽媽,媽媽,你看我畫的好嗎?你說,乖,畫的真好。孩子問了,那你說說,好在哪兒呢?你一時愣住了,吞吞吐吐,說好在好在畫的很漂亮。孩子有點兒不開心了,或者干脆說,不,才不是呢,你根本就不喜歡,你都沒好好看懂。
發現了贊賞孩子可能遇到的問題了嗎?怎么解決呢?這時就需要使用贊賞孩子的第一技巧了。那就是用描述性的贊賞來代替評論。我們就以畫畫這個場景為例吧。家長說,畫的漂亮。這種贊賞就是評論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贊賞常常會引起一些負面的反應。比如說可能會讓被贊賞的人產生懷疑。小孩子會想媽媽真的認真看了我的畫了嗎?還是只是隨口說說。
心理學家吉諾特指出,描述性的贊賞孩子。只需要家長用贊賞的語氣描述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孩子聽了就能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贊賞!所以呀,如果孩子再一次拿著畫,問你畫的好嗎?你可以怎么回答呢?你只需要描述出你的感受,你可以這么說,嗯我看到這幅畫這些線條都很醒目。顏色暖暖的,整體上啊,讓人感覺到很溫暖的。孩子聽你這么說,常常會告訴你更多的想法兒,也愿意聽你說話。此外呢,描述性的贊賞還可以用一個詞來總結,贊賞的行為。
舉個例子說啊,你看到一個孩子正專注的練一個小時鋼琴。你可以這樣說:寶寶,你練了一個小時,你又沒有分心也沒有煩躁,這叫專注。你真棒!這種總結成一個詞描述性的贊賞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引導你真正去看去聽去關注去大聲的說出你的感受。這些會激發你和孩子產生真正的互動和交流。
贊賞孩子的第二個技巧,就是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所謂從角色中釋放,也就讓孩子擺脫負面的表情。心理學上有一種自我預言實現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啊,如果你覺得一個孩子粗心。你就總能注意到他的粗心。孩子自己呢,也會靜靜地認同粗心這個標簽和角色,并表現出來。家長們該怎樣避免這種問題呢?
你可以找機會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還可以創造一些機會,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能力。比如說啊,當你發現經常搞混玩具的孩子,有一兩個保護的特別精心的玩具的時候。你可以對他說:寶貝兒,這幾個玩具,你保護的真不錯,看起來就跟新的一樣誒。你也可以換一種方式引導他做選擇,讓他學會愛惜物品。比如呢,你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寶貝兒,我們想讓玩具能玩的時間更長一點,你覺得是放在柜子里好呢?還是玩玩的,隨便扔在地上好啊。以上這些就是第三個鼓勵,學會贊賞孩子。
想讓孩子愿意聽父母的話,除了上面說的三個鼓勵,還有一個代替。也就是用自然后果來代替懲罰。很多家長都會懲罰孩子,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想,懲罰對小孩兒來說真的有用嗎?可能與大家的想象的不一樣。精神健康領域的專家指出,懲罰對于教育孩子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
專家甚至指出,懲罰會解決孩子對犯的錯誤的內疚之情。孩子們會認為,受到懲罰也就抵消了錯誤。于是他們會一犯再犯。這本書特別強調懲罰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對自己行為的反省。而這一反省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基于這個原理,吉諾特博士提出,父母應該用讓孩子經歷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來代替對孩子的懲罰。舉個例子啊,媽媽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簡直誰都管不住。所以,家長這時候你會怎么樣呢?有些家長只會這樣說:你再這么吵,等晚上回來,看我讓你爸怎么收拾你!或者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你這么不聽話,今天晚上不許看電視。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做法是典型的懲罰孩子,而這本書的作者建議家長這么做。如果孩子始終在超市里跑來跑去,不服管教,其實你不需要對孩子長篇大論。當他下一次再想和你去超市的時候,你可以表示拒絕。
并且告訴他,正因為上次的行為才導致了他有現在的后果。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用自然后果,代替懲罰的例子。此外呢,代替懲罰,還有其他一些技巧。比如呢,針對超市這個場景。你發現孩子吵鬧不斷的時候,你可以讓他幫忙。給他說:寶貝兒,去幫媽媽拿幾個水果過來,轉移的孩子注意力。你還可以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比如讓他推著購物車,提醒他注意不要撞到周圍的人。當然,也可以直接采取行動。如果孩子年紀很小,你可以直接抱她坐在購物車里。這些都是代替懲罰的常用技巧。如果這些效果都不好。書中還提到一個晉級的方法就是解決問題。你和孩子可以拿出一個小本子記下你們各自的需求。
然后再決定哪個能做?哪個不能做?這個方法的核心就在于,使你和孩子的精力都聚焦在解決問題上,找到方法,讓每個人都得到尊重和滿足。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內容,家長怎么說孩子才會聽。總結起來就是家長做到三個鼓勵一個代替。第一個鼓勵,就是鼓勵孩子合作。第二個鼓勵,就是鼓勵孩子自立。親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一個弱小的生命,培養成獨立,自主生命的過程。第三個鼓勵,就是學會贊賞孩子。最后呢,所說的一個替代,就是用自然后果來替代懲罰孩子。到這里這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的精華內容已經為你解讀完了。現在總結下今天的收獲吧!
今天呢,我們一共探討了兩個問題,首先是呢,要想讓孩子肯說,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認真的傾聽。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感受,真正的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我們講到,如果孩子感受不斷被否定,他會感到困惑和憤怒。而壞的感受,慢慢的就會導致壞的行為了!
我們還講到,有多種技巧可以幫助你接納孩子的感受。比如說呢,說出孩子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孩子愿望等等,從而最終收獲親密的親子關系。而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了,家長怎么說孩子才肯聽。這一點呢,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合作。鼓勵孩子自立,學會贊賞孩子。用自然的后果來代替對孩子的懲罰。這樣呢,三個鼓勵和一個代替就能實現我們的目的了!
我們講了一系列具體的技巧來實現這些要點。比如呢,通過描述和提示,引導孩子合作的,我們講到親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獨立自主的生命的過程。我們講到要用描述性的贊賞,來代替評論。要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擺脫負面標簽兒等等。
讀完這本書呢,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好的育兒知識,應該是什么樣的呢?講述一招半式搞定孩子,就是好的育兒知識么?恐怕不是。我們看到這本書以后,你會發現,好多育兒知識體系里,既有屬于認知層面的育兒理念,比如說肯定孩子的個性尊嚴,把孩子看成是獨立的,有責任感的,有能力的人。也有具體的方法論和操作的技巧。比如說三個鼓勵和一個代替。你會認識到,只有肯定孩子的個體的尊嚴,認為孩子是有立場和感受的,獨立的個體。才會有鼓勵孩子的合作,鼓勵孩子自立的相關的方法和技巧了。
這本書所宣講的育兒知識,整體上是邏輯式的,自洽的,是體系化的,我相信呢,這是判斷育兒知識是否有效值得學習的一個標準。也將是家長學習育兒知識的一個趨勢。這本書呢,圍繞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講述了許多實用的,育兒知識和技巧。而這些技巧像工具一樣,組成了我們解決育兒難題的工具箱。
當一個技巧,沒有達到你的預期的時候,你可以綜合運用這些技巧,而不斷的使用這些技巧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不斷地內化的過程,而你也會在親子溝通時越來越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