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說明格式塔、托爾曼、布魯納、奧蘇貝爾等認知派的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格式塔學派的完形學習理論
格式塔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就是有機體通過認知重組建立學習情況的完形(即認知結構)的過程。有機體在面對新的學習情境時,原來的完形就會出現缺口,需要通過內部組織作用來彌補缺口,形成新的完形,這個過程就是學習,意味著要察覺特定情境中的關鍵性要素,了解這些要素之間的聯系,構成與情境一致的完形,這個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錯誤,而是突然頓悟,所以,格式塔學派的學習理論稱為頓悟說。頓悟說的過程就是相應的完形的形成或構造過程,意味著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地過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動的過程。原因:刺激情境的整體性和結構性,心智本身具有組織能力,填補缺口或缺陷構成新完形。該理論強調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組織過程,強調學習結果是形成情境地整體完形,為學習地認知派理論奠定了基礎。
(二)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該理論是在一些列動物迷宮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托爾曼是認知心理學的開山鼻祖,他認為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行為的發端原因與最終行為之間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行為的目的性和認知性,它們是行為的最后和最直接原因,提出中介變量。行為主義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公式S-R,應改為S-O-R,其中O就是有機體內部變化這一中介變量,以強調行為反應的內部過程作用。學習是有機體形成學習情境的“認知地圖”,并非形成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目標對象手段”三者聯系在一起的認知結構。核心概念是“期待”就是對特定的目標對象的預期認知,任何一種學習過程都是對一種特定的整體形成期待的過程。他重視學習的中介過程,強調學習的認知性和目的性。
(三)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他是當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的研究重點放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認知過程和教師如何組織課題以促進學生“發現”知識的問題,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指由個體過去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經驗所組成的觀點結構,主要成分是類別編碼系統。
1,認知結構是在先前學習過程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優勢理解和學習新知識的重要的內部因素和基礎。
2,他強調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對學生現有認知結構的了解在知識學習中的作用。學習的過程就是類別化的過程,應選擇與學習者當前的智力水平相適應的表征形式來呈現新知識,表征形式分為動作的、表象的和符號的。
3,學習就是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獲得一大套概括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是發現學習。發現學習是指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和規律的過程。(優點:提供學生智慧潛能,培養直覺思維;培養內在動機,對知識和學習過程本身發生興趣;培養學生發現的技巧,通過實踐進行總結,在以后的情境與問題中自覺遷移;有利于知識的記憶、保持和提取。)
4,注重內部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學生都有學習新知識的內在愿望,外部激勵作用不宜過分重視。
該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認知過程,重視認識結構和學生的獨立思考,反對機械論,發展了頓悟說的認知觀點,并把理論研究重點轉到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課題教學方法。
(四)奧蘇貝爾的認知接受學習理論
他從兩個維度對學習進行了區分: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從學習內容與學習者認知結構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接受學習是教師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學生,教師傳授,學生接受,是班級授課的主要形式。
有意義學習就是以符號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時性聯系的過程。實質性聯系是指新符號或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新觀念能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建立了內在聯系,而不是字面聯系;非認為聯系時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如凝脂結構中的有關觀念、表象間建立的時飛鶴人民所理解的邏輯關系上的聯系,而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聯系。任何學習,只要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的聯系時實質性的、非人為的,都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有意義學習條件:
1,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學習材料本身與人類學習能力范圍內的有關觀念課件里非人為的和實質的聯系。
2,學習者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向,積極主動地在新知識與已有適當觀念之間建立聯系地傾向性。
3,學習者地認知結構中必須有同化新知識地適當觀念,將邏輯意義轉換為潛在意義,最終達到對新知識地理解,獲得心理意義。
有意義學習分類:
1,代表學習。表征學習,最低層次地學習,是使符號和它們所代表地具體事物或觀念之間建立起等值關系。
2,概念學習。是掌握同類事物或想象的共同的關鍵特征或本質特征。表現為概念的形成(從許多具體實例中同概括而獲得概念)和概念的同化(是通過利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相應概念對新概念進行同化而獲得概念)。
3,命題學習。是學習以命題形式表達的觀念的意義。
新舊概念(命題)的關系類型:
1,下位關系。新學習的概念或命題是已有命題的下位知識。
2,上位關系。新學習的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是一般對特殊的關系。(包攝性廣,概括水平高)
3,并列結合關系。新命題與已有命題之間既不是下位關系,也不是上位關系,而是并列的。
該理論認為有意義學習內部心理機制是同化,其實質是新知識通過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而被同化到已有認知結構中來,一方面是新知識被理解獲得心理意義,另一方面是已有認知結構變化,增加新內容,建立廣泛聯系。同化可解釋有意義學習中知識的保持和遺忘。
有意義學習過程中的原則:
1,逐漸分化。是指首先應該學習包攝性最廣、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觀念,然后逐漸學習概括水平低、較具體的知識,對它加以分化。
2,整合協調。是指對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重新加以組合,通過類推、分析、比較、綜合、明確新舊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系,使所學知識能綜合貫通、構成清晰、穩定、整合的知識體系。
“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指教師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先給學生提供一些包攝性較廣的、概括水平較高的學習材料,用學習者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表述,以便給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時提供一個較好的固定點,將它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這種先于學習任務提供的引導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組織者,其包括比較性組織者和說明性組織者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