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賢者請教一位高僧,說:師傅,我的杯子里如何才能裝入更多的水?高僧回答說:施主,你先將杯子中的水倒掉,不就可以裝入更多的水了嗎?賢者聽后,恍然大悟.
曾經的一代,經營著三段式人生: 二十年求學,三十年工作,十五年養老,一切可以安排得很好,不會有過大的差錯.但有兩個前提:一個是時代變化的速度不要過快,二個就是我們的壽命不要過長.從計算機到智能產品,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100年前的人不敢想象的,正好,被我們這代人趕上了.用句俗話說"這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機遇就是我們每個人可以享受極度的自由(當然,內心自由是前提),另一個就是我們如何面對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不斷的迭代,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不斷尋找新的動力,拓展自我認知的邊界,每個人都懂,但是如何真正能夠做到,可能就困難一些.
在接受新的東西之前,必須先對自己進行歸零,也就是倒掉杯子里原來的半杯水,如果自己的杯子不空甚至是滿的,那如何可以裝得進新的東西呢?可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活在自己的存量的世界里,因為在自己熟悉的已知領域里,我們穿行起來更加方便自如,對領域中各種情況準備更加充分,對發生的現象更容易解釋或解決.存量的世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存多了,可以獲得別人的支持與尊敬,讓自我獲得一種認同感,安全感.套用一句廣告詞"世界變得如此夸張",存量真的可以一直用到2070年嗎?我想,一定不夠用,那割舍存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分步實施可能更加有效.
第一步, 整理自我時間,也就是自我時間管理.有人會說,這與放棄存量,增加新知識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你連清理房間地板的時間都沒有,如何肯定自己家里一塵不染.現在每個人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那就需要將某一些碎片化的時間集中起來運用,比如上下班乘交通工具的時間,晚上十點以后的時間,還有就是周末.我是這樣理解的,每一天給定一段時間是屬于自己的,那怕三十分鐘也行,必須保證時間的連續性,讓自己可以靜下來思考,過去十年,一年,一天發生的種種,遇到的種種,內心向往的種種.
第二步,時間有了,如何利用好,這也是一門學問,就像臺面上滿是食材,如何能制作出一份美食,這是需要計劃的.根據自我對世界的認知,去給自己明確方向,至少是大方向,這個很重要,世界上有這么多行業,每個行業里有這么多崗位,不可能每個都熟悉,我覺得用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可能管用,就用下面的 SWOT 工具, 我們了解自己的長處,了解社會發展的方向,了解可能存在的機會,明晰自己的短處,等這些都明確后,可能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有明確的目標,那現在的存量就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放棄,接受新事物的成效也會事半功倍.
第三步,方向有了,就需要有一個倒水的計劃與裝水的計劃.作計劃我覺得是日本人的強項,對我們中國人造成沉痛傷害的那場戰爭,人家可不是突然心血來潮了,人家計劃了長達五十年之久,我看到當時的資料顯示,為了侵略我們的國家,他們收集了多少資料呢,光目錄就有一千多萬頁,這是一個什么的數目,不敢想象.我們自己的計劃呢?很多人問,如何制定自己的計劃,首先,計劃不是空想,而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可以按照計劃進行實施.其次,計劃可以分為遠期,中期,近期,每組計劃相互連接,每個階段與整體都有明確的目的性.再次,就是與自我地環境相適應,相協調.
第四步,計劃有了,開始實施,其實實施才是整個倒水.裝水最難的.因為我們人類經過千萬的進化,形成了一套比較思維模式,說白了就是經驗模式,往往看看別人如何如何,但別人是別人,自己還是自己,別人的經驗有參考性,不具備重復再現性.實施過程中要不斷的糾錯,原始的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不斷的調整,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引用經濟學的一句名言"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打個比方說,你買了一本書,看了10頁,覺得不好看,是看完呢還是放棄,一般理解為反正花了錢,一定要繼續讀下去,但最合算的方式是放棄它,調整計劃,再實施.還要再重復一句,經常對自己的計劃踩踩剎車,因為高速行進的時候,人們總是會"眩暈",容易"發生事故".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大時代,如果不能時常清零,不愿放棄存量,吐故納新,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以前的時候,被時代淘汰了,還可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但將來,可能維持自己的基本需求都困難.從科技的角度來說,未來的應用只會更加復雜,從人文的角度來說,農耕文化逐步解體,轉為自由個體,依存群體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從經濟需求來講,個人收入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從個人壽命來講,除極端條件外,只會越來越長,曾經的存款一定跑不過市場的熔解.
那怎么辦呢?難道我們整天抱怨社會,放棄自我,這是弱者的行為.我們要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認知邊界,滿足多個領域的需求.我們要不斷的放棄存量,增加新知識,只有這樣,我們生活的春天才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