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昏的黎明
01
也許許多人像我一樣,在上學期間都遇到過這樣兩類同學:
一類是每天不怎么說話,下課后也不出去和別人玩,就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看書、做題,連廁所都很少上。本以為這樣的苦學可以在考試時取得好成績,可結(jié)果往往也并未令人感到驚奇,不溫不火。
那時候,有的同學覺得自己聰明極了,不怎么用功,隨便考考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從內(nèi)心鄙視那些每天坐冷板凳的同學,覺得人家傻。
還有一類是每次考試后,問他這次考得怎樣?他總說不行不行,這次考砸了,可成績出來后,卻很不錯。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更是如此。
于是,久而久之,有人就開始覺得他是在裝,從內(nèi)心也開始鄙棄人家。
不用說,那些不管是在內(nèi)心鄙視坐冷板凳的同學,還是鄙棄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的人,其成績肯定是中不溜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他良好自我感覺,使之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我隨便搞搞也比苦學的厲害,要是好好學一下,超過那些學習好的不就分分鐘的事嗎?
而他始終沒有超越別人,因為他一直在自我幻想。
他不明白的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不明白的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他不明白的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若無警醒和自覺,他的人生注定在長吁短嘆的不如意中度過。
02
上大二時,英語老師讓每個人在課題上講講自己的家鄉(xiāng)。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啊!于是,我就準備了PPT、MV等,什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山水秀美·····在課堂上把家鄉(xiāng)差點夸出花來,恨不得所有人都去玩一趟。
總之,其他地方都不行,就我們這好。
當然,還有一種主要原因,就是消除大家對一提到陜西就是黃土高原、窯洞、信天游等的片面認識和誤解。
可后來,當我走過九江廬山、吉安井岡山、宜昌三峽、長沙岳麓山、深圳蓮花山、香港平頂山、南京鐘山、杭州飛來峰、安徽黃山等許多風景名勝古跡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識是多么淺薄!
原來,那些比家鄉(xiāng)秀美的地方多了去了,而我就是因為沒有走出去,因此才老會覺得這個地方好。
這也讓我更加懂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
所以,現(xiàn)在一有時間,我總會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避免使自己陷入一個小圈子里,變得越來越狹隘。
03
回到省會西安工作一年多了。
在西安待了一段時間后的感受就是,這座城市本應(yīng)該發(fā)展的更好,而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作為世界四大著名古都之一的西安,有兵馬俑、古城墻、大雁塔、大明宮遺址、曲江池遺址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有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等眾多知名高教資源,也有三星、中興、華為等一批知名企業(yè),更有國家一直以來的政策扶持,等等。
可問題是,西安這些年的發(fā)展就像一個步履瞞珊的老人,在武漢、成都、鄭州這些過去差不多同一發(fā)展水平的城市已經(jīng)超越她并快跑向前的時候,她依然慢悠悠地行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急不慌。
以至于同學來西安玩過后跟我說,去一次西安的火車站,讓人再也沒有想來西安玩的沖動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jié)果,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來接觸了幾位西安本地人,看了他們在某些有關(guān)西安公共事務(wù)文章下的評論才知道,問題出在了某些人的思想上。
在他們眼中,西安好的不得了,自我感覺良好的爆棚,吃一碗biangbiang面喜氣洋洋!
“我們西安,十三朝古都、漢唐盛世、世界四大古都······”
雖然他們說的也沒錯,不過,那是一千多年前了。可現(xiàn)在呢,現(xiàn)實是城市基建落后,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人才流失嚴重······
或許他們不懂得或不愿承認的是:
這是一個市場經(jīng)濟的時代,要比誰經(jīng)濟發(fā)展的更好;
這是一個信息科技的時代,要比誰搶先一步占領(lǐng)了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增強現(xiàn)實、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shù)高地;
這是一個尊重人才的時代,要比誰更能搶到人才,搶到大學生這群優(yōu)質(zhì)的人力資源。不說對待人才一定要“三顧茅廬”,但至少不能有“愛來不來”“就這樣,待不下去就滾”的大爺心態(tài)。
過去先進不代表現(xiàn)在先進,現(xiàn)在先進也不代表將來先進。
04
曾國藩曾言:一個人一要有志,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二要有識,有識則不敢得一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則無不成之事。
對一個人而言,有識就是絕不自我感覺良好,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同樣,不管是一座城還是一個組織,都是如此。
若老是孤芳自賞,自賣自夸,以良好的自我感覺來麻痹、陶醉乃至是欺騙自己,那最終只能是在自己編織的黃粱美夢中走向沒落而渾然不覺。
所以,拒絕平庸,請從丟掉自我感覺良好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