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在微信刷屏。鐵打的經典話題,流水的10w+閱讀量;鐵打的各方觀點涌起,流水的階級話題爭議。
北京如何,生了么不知道;深圳如何,生了么有發言權。
1
深圳,一個公認的移民城市。相對于龐大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來說,深圳原住民(更多人稱之為“深圳土著”)的占比極小。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來來回回地走,留下來的成為新移民,離開的揮揮手不留一絲云彩。
深圳,被戲稱為“是一座可以來去自由的城市”。
深圳被嘲得最多的,恐怕是“沒有底蘊”。歷史文化基礎單薄,城市太年輕,讓人沒有歸屬感。
深圳沒有自己的語言。一口京片兒,聲音在胡同里回蕩,一言一語皆是韻味;一口吳儂軟語甜膩歡快,聲調余韻皆是特色;一口粵語,獨自形成的音韻系統,用詞詼諧風趣,偶爾還能聽見夾雜著英文的句子,得,香港味哦。
深圳沒有自己的文化底蘊。煥然一新的高樓大廈,千篇一律的樹木園林,隨處可見,隨時可被復制,沒有一點自己的不同,沒有一點自己的獨特。
當初破爛不堪的小漁村,被嘲笑落后;如今節次鱗比的高樓大廈,被嘲無韻味。
嘴巴長在你們身上,你們怎么說都行,你們贏了。
從一無所有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全國前四一線城市,深圳只用了30年。深圳的路很長,歷史與文化底蘊的累積,時間關系而已。
2
北京有長城,有故宮,有頤和園;上海有外灘,有豫園,有老城隍廟;廣州有陳家祠,有黃埔軍校,有南海神廟。深圳有什么?
似乎又回到了文章開篇提及的問題——文化底蘊。
其實,深圳有八景,不乏韻味,不缺特色。
大鵬所城、蓮花山、華僑城、深南大道、梧桐山、大小梅沙、中英街、羊臺山。
其實,深圳早已開始建設圖書館之城。
截至2015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圖書館620座(3座市級公共圖書館,8座區級公共圖書館,609座基層圖書館),同時還布點240個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星羅棋布的公共圖書館網絡覆蓋全市。
每15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每1.5萬人擁有一座社區圖書館(室)、人均藏書量2冊。
一場文化盛宴,在深圳早已拉開序幕。
3
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也是大家的深圳。
深圳占地面積1996.85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將近1200萬。地理位置臨近香港,生活節奏也媲美香港。快節奏,創新性,早已是深圳的代名詞。
深圳特區37年變遷,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在更多的領域中展露鋒芒。這一切,都是靠在深圳打拼的人。人,是最大的生產力,有人才有希望。
深圳,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漁村變為一個國際聞名的大都市,歷經30余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深圳的歸屬感,是給予了拼搏努力的這幾代人,也給予給正在拼搏的人。
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自己的付出贏取了自己的歸屬感。
不是說只有濃厚的歷史建筑才能給予歸屬感,也不是說只有強大經濟實力才能給予歸屬感,也不是說只有厚重政治核心功能才能給予歸屬感。
在深圳,你付出汗水,好好生活,這個城市能夠給予你經濟上的回報,也能給予你心理上的歸屬。
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市民。一座城市最鮮明的印記,是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
4
有人問,深圳能夠給你什么?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無法觸及的高房價?
深圳能夠給你的,是更多實現人生目標的機遇,是更多達成人生目標的資源。深圳用開放和包容,歡迎每一個來到深圳的人。
開放,既是深圳的態度,也是深圳的準則。開放性生態鏈條,多領域的緊密合作,給深圳發展的機會,也給了深圳人拼搏的機會;
包容,敢于嘗試,敏于接受。英雄不問出處,無需舍棄自我,自由而寬廣的發展空間,創新進步的最佳孵化器,這一切,深圳給你。
深圳的通用語言是普通話,這是開放包容的有力證明之一。
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可是,來了就是深圳人。
多一分機會,多一步跨越階級鴻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