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老屋是村里僅存的夯土房子了,泥土夯成的墻面,木板隔成的房間,冬暖夏涼。自外公去世后,外婆便搬去與舅舅同住,房子漸漸無人居住,物品慢慢消失其中,只有當年的老木家具還留在那里,承載著我們年少時的記憶。
老屋正中間是一扇雙開的木門,外公曾在收割稻子的夏日把它拆下,讓我們在門板上午休。雖然年少的我們不愛午休,只愛在夏日用竹竿沾了蜘蛛網去捉知了、捕蜻蜓,光膀子下田去摸螺螄、抓泥鰍,但門板一鋪好,就得跟干完農活的舅舅、阿姨們一塊休息的。
木門后是客廳,居中靠里放置著一張八仙桌,配著四張長長的、敦實的的木板凳。吃飯、包餃子、包清明粑,聊天、打麻將、打拖拉機等生活、娛樂基本都圍繞這張桌子展開了。桌子后面緊靠著墻擺放著一個長木柜,木柜正上方擺著老式的擺鐘,擰緊發條才能運轉。左右兩邊放著印有囍字的鐵罐,里面一般裝滿了糖、花生、瓜子等買來的零食。外婆自己動手做的米漿果、茄子干、南瓜干等咸咸辣辣的小吃則放置在柜子面。在桌邊玩耍時,伸手就可拿到想吃的東西。
客廳北面是后堂,一般用來存儲糧食、擺放雜物。印象最深的是后堂里總是堆著小山一樣稻谷,這是因為外公外婆特別勤快,農活也做得很好,種出來的水稻比別家的多一些、好一些。秋冬時候,后堂里就會換成吃不完的南瓜、紅薯、甘蔗、板栗。
客廳西邊是一間長方形的主臥,原來是外公外婆居住的。小學時,我和妹妹大半個寒暑假都呆在這里。冬日,就坐在火桶上跟外公外婆打紙牌,贏了就能吃用火桶現烤的糯米糕,輸了撒嬌耍賴扯皮也是能吃上的。夏日,就躺著涼席上,吃自家種的黃瓜、吃地里涌的泉水。房里還有一個木頭搖椅,搖搖晃晃、嘎吱作響,有時還會掉下幾根木條,看上去不太牢固,但是外公總能把它修好。就這樣,在這一搖一晃間看完了西游記、還珠格格、新白娘子傳奇等一部又一部電視劇,看著臥室改成小舅的婚房,外公外婆住進客廳東邊的小臥室。
廚房在小臥室的更東邊,很是簡陋,只有一個柴火灶、一個木碗柜、一個大水缸,頂上吊著一盞白熾燈,地面甚至連水泥都沒有,都是凹凸不平的黃泥。廚房雖然簡陋,卻是我小時候特別愛呆的地方。因為外婆不僅會做蒸餃、發糕、豆腐、米酒,還會做臘肉、熏肉、咸魚、咸蛋,都是我愛吃的。在外婆做吃食,尤其是做殺豬飯、團圓飯的時候,我就喜歡在一旁劈材、燒火,感受廚房里熱氣騰騰的感覺。
廚房里面還有兩個豬欄,每年年初都會養兩只小豬。我們在媽媽和阿姨的帶領下去挖豬草、拔蘿卜,把切碎的豬草、蘿卜、米糠一起煮熟喂給小豬吃,把小豬喂得胖胖的,留待過年時享用。到我讀初中時,養豬不劃算,外婆家就不養豬了,豬欄慢慢地就變成了雞窩、鴨窩,再后來就變成了放農具、放雜物的地方。
老屋的院子里還種了幾棵棗樹,小時候每年暑假都有吃不完的棗子,吃的肚子圓鼓鼓的。而今,棗樹卻連果子也不怎么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