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你堅持讀書的理由是什么?”
避難,到書中構建的世界中短暫躲避一會兒現實的煩惱。
這理由聽起來不那么美好,但它確實是我現在讀書的理由之一。上了班之后煩惱和壓力多了,我很喜歡在上下班的公交車上讀書,能暫時把這些煩惱忘卻,很解壓,也意外的很快樂。
對我來說解壓效果最好的是小說,同樣是名著,但小說是寫人物講故事,能很快吸引我,讓我像踏進一片流沙里一樣不由自主的迅速陷進去,在故事中浮沉。
對于讀書,我喜歡毛姆的態度,他坦誠他閱讀小說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指引,而是為了找尋樂趣。甚至他一個接一個的閱讀柏拉圖及其之后的哲學家的哲學作品,也并不是批判性的閱讀,而是像讀小說一樣,為了尋求刺激和愉悅,能在未知的世界暢游是他的愉快點。
我羨慕這種態度,也好像擁有過這樣的快樂。十三四歲時讀書的狀態與之相似,那時候看的書都是自己非常想看的,想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了解書中未知的世界——看看寫的是誰發生了什么故事。那時候讀書是因為好奇,好奇心強烈書就一本接一本的讀下去了,不知不覺自然而然,不需要堅持。
一件事需要堅持就意味著它會帶給你痛苦,想從中獲得快樂就不容易了。
開始需要暗示自己堅持讀書是在上了大學以后,怕不讀書或少讀書會影響找工作影響未來的生存,所以開始下意識的強迫自己去讀其他題材,去啃一些別人推薦但艱澀難懂的大部頭。有一套書我記不得名字了,只記得大學四年都沒有讀完,讀一會兒就會犯困,那是我第一次出現看課外書能看睡著的情況,以前只會越看越精神,越看越不想睡覺。
朋友說這是因為懂事了,這是成長的代價,后來想想我覺得不是。書從來沒有變過,變的是我的心態。我從好奇變成了功利,我打開書的原因從探索未知變成了想要從中得到回報,讀書從享受變成了任務,變成了一種工作,所以快樂消失了,得堅持才能讀下去。工作之后更明顯了,我要提高這個技能要讀這本書,我要學會人際交往要讀那本書,我要積累知識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又要讀那些書。所以一聽要讀書會條件反射地覺得很累,讀書甚至戰勝數羊成了治療失眠的利器。
堅持讀書對我來說是痛苦的,我會不斷想生活已經那么累了,我不想堅持我只想快樂,尋求自身的快樂不才是人生的目的嗎?那時候我已經忘了讀書也曾帶給我快樂,而且是巨大的持續的快樂。
現在我在試著不再暗示自己要堅持讀書,嘗試只跟著自己的好奇心走,找回曾經讀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