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簽約作者·米格格
1
“為什么我和別人不一樣?”
“為什么你要和別人一樣呢?”
如果你看過潘婷泰國區的廣告片,一定記得這兩句頗有深意的臺詞。
對小提琴情有獨鐘的聾啞女孩,深受街頭小提琴賣藝老人的鼓舞,報了音樂培訓班,結果遭到了所有同學的奚落。
殘酷的現實把女孩的夢想擊得粉碎,在回家的路上,女孩再次遇到老人,她哭著問老人,為何自己與別人不一樣?
老人反問她,為什么要和別人一樣呢?音樂是有生命的,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就能看見。
女孩放下了所有的顧慮,迎著眾多輕蔑的目光,心無旁騖地練琴。
多年后,在一次青年古典音樂大賽上,女孩以一首《卡農》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那一刻,回想起以往的苦難與屈辱,早已是云淡風輕。
走出這段廣告片,聯想到現實生活,再重新品味那兩句臺詞,感慨頗多。
2
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有無數個日夜,我都在糾結。患得患失的壓力和焦慮,就像繩子一樣把我緊緊地捆綁著,似乎怎么選擇都是“錯”。
諷刺的是,你越是怕“錯”,結果步步都在“錯”,甚至“錯”得超乎你的預期。
回頭再看那一段段曲折的路,才發現真正的“錯”其實不在于選擇,而在于為了追求所謂的“對”,最終做了違心的抉擇。
那時候認為的“對”,就是力求跟多數人一樣。因為,當你和別人不一樣時,就意味著你是“另類”,你的言行舉止都很“扎眼”。
游離在大多數人之外,注定要承受外界的輿論非議和異樣的目光,你所有的一切都可能被當成茶余飯后的談資。
正因不愿背負額外的壓力,我情愿或不情愿地選擇了“和別人一樣”。
進入了大多數人的“圈子”,過著身不由己的日子;為了贏得別人的好感,甘愿委屈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條路越走越迷茫,越走越找不到動力和理由,除了疲憊厭煩,所剩無幾。
當有一天,我想要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時,懵然發現已經沒人能夠接納我了,我似乎只能永遠做一個虛無的影子
3
身在此時此刻,我曾感嘆過:如果時光能倒流,我肯定不會做……
這樣的假設,想必你也有過。可就像電影《蝴蝶效應》里所演繹得那般,我們以為回到過去的某個時刻,改變了某一個決定,就能避免后來的那個痛苦的時刻。
但永遠預料不到,改變了那個時刻之后,還會怎樣的意外等著我們。而那個意外,或許比我們想象得,比我們現在遭遇的,更慘烈。
什么是人生最遺憾的事?
不是做錯了選擇,因為人生的旅途中,從來就沒有一件絕對正確的事。
所謂的正確,是不在內心給自己設置過多無謂的枷鎖,是敢打破潛在的世俗規則,是敢遵循內心真正的聲音,是敢邁出“非常規”的第一步。而后,坦坦蕩蕩然地走在自己的途中,風雨兼程。
金正勛在《不諂媚的人生里》說過:
“生活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選擇,最可怕的是不知不覺中已然放棄了對自己、對生活的警醒和覺察,任由別人灌輸的信念和過去的慣性來支配自己的生活。人生最悲涼的笑話,莫過于用盡畢生努力成功地成為了別人。人只有一輩子,為自己而活才是最大的奢侈。”
4
前天的心理課上,其他幾位學員都表現得很積極,我只是靜靜地坐著,像個旁觀者,偶爾還會跑神。
在做最后的分享時,我說出了自己的真實狀態和感受,同學也很照顧我,讓我接受自己的狀態,允許自己“什么都不做”。
我很感激這些伙伴,他們給了我共情和接納。
這段日子,我在努力地從那個黑洞里往上爬。老師問我,是什么力量讓我想要這么做?我說,是我對生活還抱有希望,不愿意就這樣放棄。
沉淀了兩天,再回想這個問題,心里又冒出了更多的聲音:
過去我已經失去了很多,真的不想再失去更多;我想重新活一回;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活一回,不再為了成全任何人而委屈自己,不再為了討好和迎合他人的評價,違背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試著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說出來,無論面對的人是誰,他/她是否接受。
未來的日子,也許你看到的我,不再是從前那般溫軟善良,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你甚至會指責說我變了。
沒關系,我依然是我,內心存留著一份不變的底色,但我不會再按照任何人的想法活了。
其實,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有些選擇、有些想法、有些路途,注定要跟別人不太一樣,可那又怎么樣呢?人一輩子,總有點東西是要留給自己的靈魂,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