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鄉二元結構”與勞動力流動
戶籍制度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城鄉二元結構又意味著:內需不足和市場疲軟。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點就是改革戶籍制度,但我們要明確的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消除”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所造成的社會分割和身份歧視。”(第六章 94頁)
城鄉二元結構有三個方面:一是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二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三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壁壘。在這我著重講講我對后面兩點的深刻體會:
第二種,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國家對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別待遇,體現在各個方面,原以為戶籍制度的改革能夠改善這種狀況,但是實際情況是更加嚴重?!皣颐磕晟锨|元的財政開支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農村享受到的極少,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益設施建設不得不從農村企業、農民頭上攤派、集資、收費、甚至罰款來解決。現在,一些工程本應國家財政出資的,但卻采用“釣魚”辦法,上級撥一點為“誘餌”,地方財政再擠一點,剩下的大部分由鄉村自行解決,結果只能是向農民攤派集資?!保ǖ诹?95頁)以上這段書中的原話,基本把農村與城市的差別待遇交代了一下,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忽視了農民的生存發展權,這樣的舉措只會讓城市更好,讓農村更差,兩極分化更加嚴重,那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初中并未實現,反而加劇了社會不公等社會矛盾。
而第三種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壁壘,城鄉不通婚、就業區別化、物資供應只針對城市人口、社會保障也同樣如此,原本就僅能靠土地生存的農民,他們的生活資料,生活來源,社會保障變得更加單一匱乏,農民貧困生存壓力大,最后就導致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現民工潮。
農民工究竟為何而來?可能在看待民工潮問題時,從表面來看是,農村人口多,耕地不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多。但書中的話“即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城市的流動,從微觀過程的角度說,并不是直接對“大量農村勞動力處于剩余狀態”這種狀況的反應,而是對“由于勞動力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貧困化”這種狀況的反應”(第六章 99頁)其實說白了,就是農村越來越窮,土地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們生活下去,種地不掙錢,他們需要到城市里謀求更多的生存資料。
經濟轉型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個就相當于資源緊張與人口眾多的矛盾。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從外延型增長階段向內涵型增長階段的轉型。而外延性就是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內涵型是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卻不大。而中國的現狀就是兩者剛好錯開,經濟已經開始向內涵型轉變,剩余勞動力卻大量產生。
“新二元結構”與農民工流動。20c90s出現了市場主導型二元結構。農民工流動的特點可以慨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多方面的文化素質差異,使其與城市不適應;二是已經有城市戶口的城鎮居民因個人素質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而被社會淘汰;三是城市中的再社會化,使得原本適應了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回鄉不適應;四是城市越發進步,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可能性越小。
那現在我們來理一下思路:城鄉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城市與農村兩極分化更加嚴重,農村更加貧窮,土地的收益已經不能支撐農民,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產生,出于“城市偏好”等考慮,他們涌入城市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但是城市容納能力、社會問題加劇,戶籍制度等限制,阻礙了他們更好的融入城市,又出于整個中國社會的大背景是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國家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從外延型增長階段向內涵型增長階段轉型,而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又與經濟轉型的階段需求不相符合,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普遍文化素質都不高,不能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他們常常處于一種被擠壓的狀態,大多的結果都是掙扎在城市的最底層。
農民,是中國廣袤土地上人數最多的社會群體,要想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必須要農民先富起來。中國城市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戶籍制度的改革還得披荊斬棘,我們要做的就是明確掌握中國國情實際,不盲目,不跟風,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計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農民的利益出發,真正實現城市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