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新時代高效課堂應該有怎樣的新形象?課改路上遇到的難點問題如何突破?走向未來的高效課堂如何建設?多年來一直倡導并持續關注高效課堂建設的中國教師報,特別策劃了“全國新時代高效課堂發展趨勢研討會”,特邀多位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專家,碰撞思想,分享智慧。本文為眾說高效課堂第二期。
做課改要有一顆純粹的心
徐明
中國教師報是我們課改人的聚集地、教導團,某種程度上更是我們的精神原鄉,讓我們在高效課堂這面旗幟下,共同研究、共同反思、協力前行。
無疑,高效課堂改革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概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課堂的動與靜、快與慢的辯證關系,以及學科素養落實,等等,有些問題還會引發一些爭論。但是反過來說,是不是因為存在某些問題,我們就質疑高效課堂的實踐與價值呢?我認為不應該。我們要反思,反思高效課堂的實踐,反思高效課堂的價值,以進一步回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初心。
站在基層實踐的視角,立足尋找現實可能的哲學方法論,就當下高效課堂建設趨勢而言,我認為有三對關系值得思考。
一是前和后的關系。一方面,課堂改革要前瞻,未來的課堂會突破有限的時空概念,走向更廣闊的課程概念;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于往后看,要看到中國古老的教育智慧和世界集大成的教育家的智慧。
二是上和下的關系。一堂課本身是知識的運行,呈現出思維的邏輯,它的下面是生活的底色,上面則是人。因此,課堂、生活、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下一步高效課堂改革需要研究的一個趨勢。
三是加和減的關系。課堂上,師生在什么問題上、什么時候做加法,什么問題上、什么時候做減法?
一方面,每位教師都有無限可能,但同時也必須考慮教師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新課堂的現實可能。對于當下的課堂改革,從跨界的思維來看,教師要敢于拆掉“自己的房子”,然后把自己的東西和學生的東西揉在一起建造“新的房子”。因為成功的改革從來都不是強調誰戰勝誰,而一定是相向而行的妥協。江蘇省鎮江市教師發展中心在教師本真課堂共同體活動中,著力突出“非常6+1”的要求,就是想在處理上述三對關系上做一點努力:
第一是備課,教師備課的基本功不能丟;第二是合作學習,這是一種新的學習載體,也是一個必然的方向;第三是練習和作業,不管學習的方式怎么變,沒有練,就沒有習得;第四是多媒體的應用,許多教師用PPT,到底是黑板板書的替換,還是一種師生融合式的參與;第五是細節的創新,體系化的課堂、流程性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基礎的夯實,但更多細節的捕捉卻成為師生終身的記憶;第六是課程的遷移,就是以課程的理念引領優化我們的傳統課堂。
為了將這六個方面融合起來,并落到實處,我們還提倡要讓每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帶一個學生社團,這是潛移默化的一個“1”。
總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課改進程中,我們要做的是在理想和現實中間,追求可能、可行的方案。對此,我也有兩項自我要求:一個是信心,我們要相信高效課堂,堅持走下去;另一個是定力,我們要以巨大的定力來推動課改。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影響的不只是個人的功名利祿,更是中國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我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的話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我想,只要每個改革者都有一顆純粹的心,就能更好更快地推動我們的課改。
|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市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江蘇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走向“真、靈、動”的未來課堂
龍寶新
大凡課改在發展中都要歷經三個階段,即成長、成熟、成功,它們構成了課改的三部曲。課改成長的標志是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課改成熟的標志是一套可遷移、高效能的教學模式與課堂技術的形成,而課改成功的標志則是其有力回應一個時代面臨的教育難題與源自社會的關鍵課改需求。
面向未來的高效課堂改革應強調三個字:真、靈、動,它們構成了高效課堂改革的三大著力點。
第一個是“真”。課改要做出成效、走向成功,就必須突出一個“真”字。如何打造出真實、真效、真切的高效課堂,走出作秀、仿形式花樣課改的囹圄,需要強化四個課改基點:一是在課堂中要有真實的思維活動發生,二是要有真心的師生交流互動,三是要有真格的交鋒與展示,四是要有真正的教學效果。在課堂生態中,判斷真實思維是否發生的依據之一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沒有學習真問題的自然涌現和現場解決問題的機制運行。要判斷真格展示、交鋒交流是否在課堂中發生,我們就要看課堂交流中有無新思想、新觀點的顯現。傳統觀點認為,課堂是知識輸入流轉的過程,而當代新課堂相信:教學的天命是引導學生突破知識、生發創意、形成思想,是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與其自身經驗融合,誘使真正的理解、思維、學習在課堂中發生。這才是教學的真效,源自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個性化、經驗化、生活化理解,而非知識在其大腦世界中的邏輯運算。在有真效的課堂中,教師喚醒了蟄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真知灼見,一連串滾燙的新認識、新想法在學生頭腦中汩汩流淌。
第二個是“靈”。課堂教學的最好效果是學生在課堂現場中靈性的展示、靈氣的彰顯、靈動的參演。“靈”是學生生命存在的跡象,是學生自由思想的外顯。讓學生成為自由的思想者,成為會思考的智慧創造者,是高效課堂的終極追求。學生在課堂上靈性的存在和展現,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創”,即教師用教學的創意、創新、創舉誘發學生創意、創新、創舉的迸發。在授課過程中,優秀教師心靈、思維全部介入,一系列教學創意呼之欲出,全新的教學創舉加入課堂,成為啟動學生靈性閃現的一串鑰匙。在創造性教學進程中,教師用教學創意、創舉能“勾出”隱藏在學生大腦世界中無限的新知識、新智慧,誘發學生的靈性在課堂中涌動,一個個靈動的學習者脫穎而出。在教師的教學創意和學生知識創生目標的雙重驅動下,師生共同演繹出一個高創意、高品位、高效能的課堂世界,不斷逼近創建成功課改的目標與夢想。
第三個是“動”。在課堂上,許多教師都在使用一些以學為本的新型教學手段,如思維導圖、課堂展示、小組研討、項目學習、自主評價等,這些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身動、心動、腦動,無論哪一種動,都是真實學習在課堂上發生的標志,都是教學真效生成的源頭。課堂為學生而存在,教學為學習而存在。在學生心靈缺席、思維缺席的課堂世界里,學生始終處于“被學習”的狀態,始終扮演的是“教師教學活動配角”的角色,永遠難以成為積極、主動、自由、投入的學習者,一切教學效果的形成都必須經由學生“靈動學習”的中介來實現。
|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通過觀察學生促進深度學習
陳靜靜
課改總會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開始階段轟轟烈烈,起步都很快,但是做著做著就會遇到瓶頸。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問題是我們的課堂改革缺少真正的實踐性方法論,教師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立足點。而這個核心立足點就是學生的學習。
上海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說是世界領先的,但他們的學習時間也是“領先”的,大部分學生的一周學習時間為60個小時,而芬蘭學生只有30個小時。同時,上海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又是不足的。怎么辦?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觀察學生的學習。
我的觀察方法是:第一步,選擇一名學生作為觀察對象,對這名學生進行近距離觀察,根據時間的推進研究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第二步,收集這名學生所有的學習證據,細節越清晰越好,比如學生的語言、行動,本子上寫的字,與教師的對話等,都記錄下來,形成這名學生完整的學習證據鏈。第三步,體會、尋找其中的關鍵事件,聯系前后發展脈絡和過程進行分析。這個關鍵事件就是一個學生進行學習的轉折點,一般會有五種類型: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學生的心理是不是安全、舒適的;學生在認知和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特別的思考方式、學習方法,以及精彩表現;許多教師經常說,一節課上完后不知道怎么改進,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看學生的學習困難出在哪里,并想辦法解決;學生之間相互的社會關系是什么樣的,同樣是結成小組,有的小組之間關系非常融洽,每個人輪流發言,但有的小組是小組長把所有的學習機會都霸占了,其他人只能“陪太子讀書”,這種情況一定要改變;看學生學習成果呈現的過程,即看學生筆頭寫出來的東西,是他的思考成果、學習成果,是他真正在這節課上獲得的新知。第四步,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學生站在同樣的視角,盡可能去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困境及獨特的思考方式。第五步,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完整證據,與教師共同反思和重構課堂,使教學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需求。
未來高效課堂發展的趨勢必然圍繞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展開,需要思考幾個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認知層面,我們不能再滿足于低階的問題,要讓學生去高階認知,批判思維,解決問題;第二是情感層面,學生必須是全身心地主動學習,而不是教師安排了學習任務才去完成;第三是人際狀態,每個學生都要自我接納,因為他在課堂中是平等的,學生自我接納的同時,還要去接納同伴,能夠與他人協同,這是人終身發展的重要能力。
|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學習共同體研究院院長
對分課堂成就新型高效課堂
張學新
對分課堂,是基于腦科學的高效課堂。這種課堂型態本來為大學設計,后來自然延伸到了中小學。可以說,它是不分學段、不分學科、不分規模的,簡明易用,即學即用,普適性強。
對分課堂即先教后學,合作探究。任何一項新內容的學習,都是從講授開始,教師精講留白,充分而不過分地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先教后學,以講授開始;把先教后學變成先學后教,然后合作探究,就是自主課堂。兩種課堂形態結合在一起,即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也強調合作探究,也就是說對分課堂是傳統課堂與自主課堂的折中融合,把課堂對半分割,一半做課程講授,一半做自主探究。
先學后教非常有價值,但也有缺憾,就是系統性和效率不足。因此,我們把先教后學與先學后教結合后,系統高效,適合傳遞知識;自主、合作、探究,適合培養能力,一個重視教法,一個重視學法。
為什么對分課堂是高效課堂呢?因為講授本身也能促進學習,如果教師水平足夠,先教后學是非常高效的知識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教師引領之后,配上任務單學生進行獨學,就會更有效果、有深度,就會在討論時產生高水平的問題,并且被高水平的教師處理之后得到有效的回答。所以簡單來說,自主課堂最大的價值是引入了課堂討論,但是被弱化的講授使學生的討論水平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對分課堂強化講授,既提升了教的效率,又增強了討論的質量,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
對分課堂是源于腦科學的,我們引入西方腦科學教學的著作,體現了深刻的教學原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學習的核心屬性是遷移;對分課堂的核心就是對遷移能力的培養。同時,整合心理學四大學習理論和教育學三大教學理論的65個教學原則,從外在的獎懲激勵到內在的成就激勵,也讓學生愛上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 作者系復旦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十看學校課改發展趨勢
孫鐵龍
我是課改的受益者。從初中做到高中,因為課改,學校才有了無限的發展可能。
站在校長的角度,高效課堂的發展趨勢可以從以下十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學習的動力看。傳統課堂強調學生學習主要為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過好生活,這是相對功利的追求。而在新課堂的學習小組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靠的是團隊素養、集體精神、互幫互贏,用小組的團隊榮譽,激發學習團體的動力,最后達到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提升,除了追求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還上升到家國情懷、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到了這層境界,才達到我們育人的核心價值目標。
第二,從學習組織形式上看。傳統課堂是班級授課制,強調統一,是被動式學習。新課堂是小組學習,在相對固定的學習組織中每個人又有不同的分工——這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載體。小組學習未來會發展成學習共同體,以發展為共同目標和共同需求,團隊分工更靈活。
第三,從課堂學習的內容看。我們要從碎片化的模仿運用到整體理解運用,然后從碎片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到整體建構繼而解決問題,最后到整體的大自主、大合作、大研究的研究型學習建構。
第四,從課型的關注和研究看。新課、復習課、實驗課、習題課等,不同課型除了堅持自學、展示、反饋等環節外,接下來應該對課型進行具體研究,進一步細化不同課型的建模問題。
第五,從課堂技術上看。新技術的不斷更新,為課堂科學改進提供了更多可能。
第六,從學習工具研究看。工具的應用要盡可能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
第七,從學習環境上看。教室要從教的地方發展為學的場域,進而發展到實驗室、圖書室、體驗室,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場所。
第八,從課堂模式上看。課堂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只要是基于學習真實發生、深度運行的學習流程,都應該受到認可和應用。
第九,從導學工具上看。教師從指導、輔導、誘導學生被動接受,轉為利用好導學案,按照流程、方法、鏈接,讓學生主動接受,繼而達到任務驅動下的主動學習。
第十,從高效課堂理念看。過去教師告訴學生魚只是一種吃的食物;后來教師給學生一個魚竿,也就是給了學生工具和方法,教會學生釣魚;現在教師要為學生建一個池塘,圍繞池塘營造生態系統,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構建有益問題,并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新的價值。
| 作者系陜西省大荔縣城郊中學校長
征稿
給高效課堂的100個建議
2019年初,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今年要出臺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課堂。”
可以說,從掀起“課堂革命”到“打造高效課堂”,聚焦課堂主陣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明晰,而高效課堂作為新時代建設新課堂的代名詞,也成為基層實踐者的普遍追求。
多年來一直倡導并持續關注高效課堂建設的中國教師報,特別策劃了“全國新時代高效課堂發展趨勢研討會”——這場關于高效課堂建設的30人高峰論壇(G30教育峰會),達成了“西安共識”,并通過4個版面整體呈現了專家的思想成果。然而,面向未來的高效課堂建設,還有許多難題需要破解,需要不斷通過研究和實踐找到更恰切的路徑和方法,需要更多的人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