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位朋友,一位目前是自由職業者,每個月的收入也不菲,另一個朋友,是某金融領域業績前三的業務員(牛逼的業務員,很多都不想當經理)。他們都有過創業經歷,業務員朋友之前開實體店,運營了半年以后,關門了;自由職業者的朋友,互聯網創業,經歷了8個月以后,把服務器關了。我也有創業的經歷,當然,并沒有爆發。昨晚,我們邊吃飯邊聊,因為作為自由職業的朋友,他又有了新的點子,想著拉我們一起,頭腦風暴并制定是否可行的可能性。那么,對待創業,我們應該關注和注意什么呢?
投資圈里有這么一句話:“你現在做的產品,假如TX做了,你怎么辦?”,這是一個尷尬的問題,沒經驗的創業者往往會被問倒。TX的C2C(Copy to China)和微創新理念,確實扼殺了許多創業型公司,但抱怨歸抱怨,在大環境下還是改變不了,所以創業者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自己。所以,你的服務或者產品,要么避開TX的戰場,或者就是在別人還沒發現你之前,已經大面積鋪開了,這個時候如果要抄襲,是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此時出現的情況就是,我抄你,抄不過你,我買你。以這種打法,還是具備勝戰的可能。
下一個問題是,做什么比較靠譜呢?
1. 信息不對稱,雖然有了互聯網,世界趨于扁平,但由于數據信息爆炸,篩選能力欠缺,利用整理分享,信息不對稱,還是能干一番事情;
2. 點子具備自傳播性,在別人盯上之前,就能一騎絕塵的產品必定具備自傳播性,一如15年的“拼好貨”;
3. 在細分領域產品足夠精細,服務足夠精致,我的朋友創業失敗的最大原因想以幾個人之力,做一個平臺,而這個平臺的內容生產者,還是自己,這是最危險的,平臺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和更新力度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這樣的模式遲早會拖垮公司。
而這些點,最好的模式是從自身的痛點和愛好出發。就像Jia Jiang的Ted分享:《What I learned from 100 days rejection》就是從自身的痛點出發,做出來的好點子;而YAMAHA的輝煌,則始于對風琴的喜好,只有自己喜歡并沉溺的東西,才能不分日夜,不畏艱辛,把它做好做精,并深刻的理解它的用戶。
最后,如果你不是一個人創業,團隊的篩選,決定了事業的成敗。創業不是過家家,并不是好朋友,親人這些感情的羈絆就能成就事業,而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團隊,創業團隊的每個人都應該能獨擋一面,而論閃閃發光的人格,靠譜最是重要。
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年輕人是越來越浮躁,每個人都感覺機會來了,大有大干一番事業的豪情;但就像股票和房地產,最瘋狂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崩盤的時候,如果創業,靜下心好好分析才是對自己,對合伙人最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