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三月,河邊的小草冒了油綠色的新芽,已經有一指長,有的直挺挺的站在岸邊,像是放哨的小兵一樣,有的就干脆在溪水里玩起來躲貓貓,左一搖右一擺的,故意讓人看不清她的具體相貌來,倒也真是調皮的很呢!小河對岸是一個小村子,有幾十號來人,很是清靜,這里大大小小的人,每天的生活都很快樂,他們都是笑語盈盈的,臉上閃著紅光,猶如季節里的紅櫻桃,他們都是很和善的,見人就未語先以笑呼人,樂呵呵的。
小村的生活很是寧靜,早出晚歸的莊稼戶,雞鳴而起,日落而息,生活簡單卻又帶足了味兒。
六點多準時起來生火做飯的婦人仿佛自己就是時鐘,不用聽雞叫也能估摸著時間從暖和的被窩里爬起來,為一大家子人忙活早飯,這事不能耽誤的。
小孩子還在被窩里睡得正香,壯漢迷糊著,半睡半醒的,只等著早飯快好的點利索地爬起來。
少婦呼呼地吹著爐灶里的火,干材火易上火,不一會兒工夫,火就燒得旺了,柴火在火灶爐里少的噼噼啪啪的響著,很是歡快。
少婦利索干練的忙活著,鍋里的水燒沸了,不斷地從底往上冒著白泡泡,開始要淘米了,到院里的水池里用清水嘩嘩的洗著米,隔壁的夫人也都在這時候差不多的忙進忙出,互相見到了不免要說到幾句,“你這么早啊”,另一邊回著“不早了,你這不也快好了”,簡單的問候似乎沒什么意思,但這就是鄰里之間的日常,總透著暖意。
撲通撲通撲通,控干米的筲箕在挨打了,實際上是將米放進鍋里蒸了,但筲箕里總有黏住下不來的米粒兒,少婦們就用鍋鏟拍打著筲箕的背面,將那些不聽話的米粒兒拍落到鍋里,這一過程被村人慣稱為筲箕挨打,其實倒也可直接說成是米粒兒挨打了。
每當這挨打的撲通聲響起,男人們就簌簌地穿著衣裳起床了。少婦們此時就將爐灶里的火抿小,進了里屋去叫醒還沒睡醒的孩子,給他們找好要穿得衣服,大的孩子就自己負責穿衣,小的就要親自給他們穿上了。
迷迷糊糊的揉著眼睛的孩子的臉上還被昨夜里的蚊子叮了一口,微微泛著紅,但顯然現在孩子們并沒有瘙癢感了,那塊紅也沒引起誰的注意,就靜悄悄的戴在左臉都上,紅紅的夾著被窩里熱氣熏出的紅色,感覺是抹上了腮紅。
等大人小孩該穿的穿好,該洗的洗畢,飯香也漫得滿屋子都是,孩子們也顧不得讓母親抹些擦臉的霜,就徑直跑到放菜的按楨前先抓起一把勺子戳兩口先塞到嘴里滿足口欲。
母親似乎也并不會生氣,只是無奈地搖搖頭頭笑笑,邊假裝用責備的語氣說:“這孩子一點規矩都不講,像狼追來了一樣就這么干上了”,而孩子也只是笑嘻嘻的,用狡黠的眼光看著母親,邊討好地咧嘴笑著。
這就是一天的開始,平常卻足夠有味道,在三月的日子里,連空氣都被染的格外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