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在人生的路上,我很多時候會選擇堅定一個我內心的信念在走,但有時走著走著,我發現漸漸迷失了自己,似乎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只是機械的反復的在做某些曾經我堅定做的事情,并沒有我想要的精彩,有時候在路口,我是在猶豫,漸漸造成一定的焦慮和彷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對事情的本質看的太透徹,分析的太清晰,就好像懂行的看到有裂縫的石頭不敢賭,而外行人“誤打誤撞”就選擇它并賭贏了。雖然這個比喻不完全恰當,畢竟有些運氣在里邊,但人生路上的選擇如果看的太明白而止步不前,倒不如“糊涂”的賭一把,只是要提前留好退路就是了,切不可孤注一擲。
另一方面,是我害怕失敗害怕失望,這一點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太過于追求完美,希望自己的“作品”沒有太多的瑕疵,同時我也太過于樂觀,導致我很害怕期望過高給自己太大的失望,我怕我自己會后悔。所以我會像下棋一樣多思考與對手之間較量的后幾步來決定我當前的落子兒,往往會失去很多機會。因此我說過,我可能是一名很好的執行者或獻策者,卻不是一名很好的決策者。
在擇業問題上,我承認自己一直在變,從在知識產權到計算機,我就有了一次巨大的改變,之后決定的返鄉跟去廈門再到返鄉,更反映了我的矛盾心理。其實我一直在尋找屬于我的生活方式,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但我不知道哪種實現方式會更適合我。有人說,毀掉一首好聽的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變成鬧鐘,而我想說,想學好一個技能,首先要把它變成興趣,但要毀掉一個人的興趣,就是把它變成了工作。工作不僅要跟生活分開,更要跟興趣降低關聯,一旦連興趣都沒了,會在懷疑之前為什么學這個東西并以之為生存技能。
傳統型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哪一個才更適合我呢?其實我自己還在思考。相比而言,傳統型企業模式基本固定,每個人的工作內容相比比較單一并比較穩定,而且企業的發展路線是穩中求進,它要控制好產品利潤和用人成本的一個平衡。而創業型企業求的是快,一個人可以接觸很多方面,學到很多非專業技能卻是人生財富的東西,同事彼此都是同齡人,想法比較接近,尋求的是志同道合和被認可。
返鄉和遠門哪一個更適合我呢?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自問的問題。返鄉,父母家人在身邊,都能照顧得到,省去吃住成本,每天下班就是回家,陪父母吃熱氣騰騰的飯菜,飯后一泡茶,聊聊心事兒,很安逸,也很幸福,可眼界窄了,平臺也小了。并且我說過,安逸是危險的信號,會慢慢把人殺死。遠門呢,去看看世界,站在更大的平臺上去接觸更多優秀的陌生人,但多了吃住成本,多了對父母和父母對我們的牽掛,一年加起來,在家也不會超過一個月。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什么時候,我才能明白這個“方”的真正含義呢…
讓我靜靜思考這倆仨個月吧,我想,會有取舍和結果…晚安世界!
《迷·隨筆》
2017年3月12日午夜于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