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誕生中,評委提到她的現狀,張棪琰回答離異單身帶著兩個小孩,提到現實的辛苦,她忍不住流下眼淚。但是即使流著淚,觀眾都能穿過淚水看到她背后的明媚陽光燦爛堅韌。這分明是一個感性又快樂的女人,傷感還沒說完,笑意瞬間飛上眼角,往事已矣,現在的她是開心的。女明星漂亮的很多,生動有趣能打動人心的卻不多。就像那句爛大街的話,美麗的容顏有很多,有趣的靈魂卻很少。有趣的靈魂,她算一個。
這是一個挫折商爆棚,無論輸贏都能開心的女人。當然更是一個能夠自我成全和幸福的女人。快樂永遠比悲傷有力量。 她手舞足蹈的狀態,比很多二十來歲的人還顯年輕。說到動情處,臉上帶著孩子般的天真。很難得,好多人過了25歲臉上就不會有孩子般的赤子之笑了。作為學習心理學的老師,我慣于通過人當下的心態和行為推測她的少年經歷。可以推測張棪琰屬于從小得到父母良好的愛,擁有強大內心能夠隨時張開翅膀綻放生命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后面查了下張棪琰的童年成長經歷,證實了我的推測。
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中年失婚帶孩子的婦女是這個樣子。臉上刀刻一般的苦大仇深和憋不住的委屈,恨不得踏平前夫全家才能平息怒火。
人在逆境,最能看出一個人真實的心性。很多人一遇到挫折,就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別人條件多好,一帆風順。其實,哪有的事?你仔細觀察任何人的人生,就會發現一帆風順在人生這個詞條上絕不存在。因為人生是長跑,不是一口氣就能跑完的100米,不斷出狀況是必然的。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區別是面對挫折心境的不同。人與人之間智商差異不大,后天成就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挫折商。常見一些學霸畢業后發展平平,成績不好的卻時有逆襲就是這種情況。所以有人說,智商決定一個人的下限,挫折商決定一個人的上限。
拿家庭教育來說,毫無疑問,我們都想收獲一個像張棪琰這樣能隨時化悲傷為快樂的孩子。可是,怎么做才合適呢?
有的父母以為提高挫折商,就是在家里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給孩子制造麻煩提供鍛煉解決的能力。
舉個栗子 面對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同家長的做法:
家長A 這次考試怎么考這么點分?你知道隔壁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嗎?你讓我臉往哪兒擱?幾次考試都不理想,真是爛泥扶不上墻。算了,我也不指望你有啥本事。
家長B 這次考試怎么考這么點分?沒關系,寶寶,你還小,大了就好了。只要你努力就好的啦。
家長C 這次考試成績有點不理想?是最近有什么壓力嗎?跟媽媽說說...有什么需要媽媽幫助的?你的好朋友這次考試分數不錯,你要不介意,咱去問問,他有啥寶典?
你說,這三種教育方式下出來的孩子抗挫折能力能一樣嗎?為啥我們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低,跟最常見的前兩種教育誤區不無關系,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第一種父母是駕校教練式機械刻板的打罵教育,孩子犯一點錯,就劈頭蓋臉罵一通,孩子感到委屈流淚,家長罵的更兇,這點批評你都承受不來,還能做啥大事。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孩子感受到的是無法控制的傷害。
這種家長往往不懂得就事論事,一點小事,就擴大打擊面,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還以為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殊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一遇到挫折,就自我打擊,自我放棄,進入無助的惡性循環,還有什么力量對抗挫折呢。這種愛的方式太苛刻,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活的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不敢輕易做任何決定和嘗試,生怕一點不注意就被大人揪著不放。
第二種父母是永遠把孩子當嬰兒的溺愛。不管啥時候都把孩子當長不大的寶寶,只關注孩子有沒有吃好喝好,無視孩子的成長需要。這種父母常常代替孩子去做任何事,以致孩子失去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溺愛的父母根本不懂得孩子,他們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么,只知道自己想提供給孩子什么。總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看起來是在滿足孩子的需求,實則是滿足自己內心那個匱乏的小孩。有個段子,我喜歡蘋果, 你送我一車梨。你被自己的行為感動的涕淚交加,我,卻無語凝噎...你知道嗎?懂是愛的前提。
像第三種家長,既不打擊也不溺愛不走極端能夠把孩子當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跟孩子站在一起面對和解決問題的這種父母為數很少。
幾年前,心理學家史提夫·邁爾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組青春期的老鼠(5周齡)接受電擊,如果它用前爪轉動一個小輪子,就可以把電擊關閉,直到下一次電擊出現。另一組青春期老鼠接收到和第一組完全等量的電擊,但他們無法控制電擊的持續時間。5周后,按照老鼠的年齡,他們已經成年,分別對這兩組老鼠進行不可控的電擊實驗,第二天再觀察它們在一個社會探索實驗中的表現。
史提夫發現,那些在青春期經歷了不可控壓力的老鼠,成年后再次被施加不可控電擊后,會表現得膽小怕事。它們處于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相比之下,那些在青春期經歷過可控電擊壓力的老鼠,長大后更具有冒險性,它們似乎對習得性無助產生了免疫力,一般不可控的電擊不會讓它們產生無助感。也就是說,當老鼠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控制事情的發展時,它們會在此后的生活中變得更強大。
人們常用小樹苗來形容孩子,你了解小樹苗的成長嗎?先有好的土壤,加上陽光空氣水,才有小樹苗的萌出,沒長大的小樹苗不能獨自面對風雨,需要人工幫助,直到它長得足夠直和壯,才能獨自抵抗猛烈的風雨,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根基未穩,就挫折不斷,還沒有外力幫助,只會過早折斷樹干。
幼時的刻意挫折,甚至窮養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因為物質的貧乏,愛的匱乏,導致孩子習得性無助,目光短淺追求眼前利益。無視精神需求,一味追逐物欲橫流。這樣做的家長無異于追了芝麻丟西瓜。結果適得其反。
怎樣得到一個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
就像小樹苗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一樣,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愛和適合年齡的自由,啥叫無條件的愛?這種愛不附帶任何條件,愛孩子本來的模樣,因為你是你而愛你。不需要擔心因自己做錯什么事,而使那一份愛少了一點點。無條件的愛是一種行為。需要區分的是無條件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愛,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公共場合騷擾他人,家長以他還是個孩子請包涵應付了事。這是無規則意識,不是愛。我們都是社會人,要良好的生存,遵守規則無可避免。無條件的愛是心理層面的無條件接納孩子,而不是無條件接受孩子的行為,是要向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念:無論你好與不好,都是我的孩子,我都愛你。你是值得被愛的,即使做錯事,改正就好,沒什么大不了,你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有這樣孩子才可能擁有健康的愛和人生觀,而愛是一切即將發生的美好的根基。
適齡的自由是指關注孩子不同階段成長的需要,孩子需要探索,需要嘗試才能有真正的成長。舉個栗子,孩子一歲了,自己搖搖晃晃的站起來試著走幾步,你怕他摔倒非要扶著他的手。其實,他根本不需要,我們可以看見,那些自己站起來走路的孩子,通常一周左右就走的相當順溜了;那些被父母扶著的走的小心翼翼的孩子,往往好幾個月了也不敢撒開父母的手,因為父母給他傳遞了你走路不穩摔跤很疼,我自己不行的信念。三歲了,可以拿筷子了,你為了自己省事,非要喂他吃飯或者繼續讓他拿勺子。這就是你在阻礙他天然的抗挫折能力。做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長敏感期,在成長的每個階段給孩子帶來恰當的關注和必需的幫助,尤其是把選擇和嘗試的天性還給孩子,沒有選擇過沒有犯過錯的孩子永遠停留在幼兒期,必然無法擔當作為一個人的責任。
這就是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嘗試理解孩子,允許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多選擇和嘗試,并接納他的光榮和失敗。當孩子遭遇失敗的挫折,不要著急評價,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和教訓。讓失敗成為一次正確認知自己和提升的機會,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經過努力嘗試,超越失敗,孩子就不再懼怕失敗,知道一時的挫折并不代表自己不行,學會了客觀看待失敗和成功,也學會了客觀的看待自己。
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隱形的翅膀,帶著愛的少年,方能乘風破浪,無懼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