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許多群眾運動的參與者會甘愿犧牲?
自我的消失是甘愿犧牲的前提。沉重的失意者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集體行動和自我犧牲的傾向,失意者的苦惱是什么呢?在于他意識到自我已敗壞得不可補救。
一個積極的群眾運動的主要策略,是在其追隨者中間誘導培養一種失意者的心理和行為傾向。
促進自我犧牲的手段:
1)把個人同化到集體。撕去一個人的自我同一性和特殊性,把他完全同化到集體之中。把個人同化到集體之中是為了不讓個體產生孤獨感,讓他們有歸屬感。
2)充分利用戲劇元素。若是作為儀式、典禮、戲劇表演或游戲的一部分,捐軀或是殺人都不難,所以,為了讓人面對死亡而不皺眉,就有必要加入一些戲劇元素。
3)貶低現在。一個群眾運動起初時會歌頌現在、攻擊過去。但當群眾運動加速發展時,必然會貶低現在。群眾運動給自己設定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是其對抗“現在”思維策略。比隱約貶低“現在”更為有力的,是把一個光榮“未來”的圖像給鮮明得描繪出來,這是提升信徒膽量和促進自我遺忘最有力的推手。謳歌“過去”的同時,還要抬出一個燦爛的“未來”。
4)未得的東西。渴望才是人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動力。也就是說,夢想、愿望和奢望都是有力的武器和最實質的工具。
5)教義。教義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信仰的。一種教義的有效性不在于它的奧妙性、崇高性或正確性,而是取決于它把個人隔絕于自我及世界的徹底程度。要想使一種教義成為一種力量的來源,它必須宣稱自己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這樣忠實信徒們就可以為著希望奮不顧身,勇往直前。
6)狂熱。煽動激情可以有效推翻一個人與其自我的平衡。狂熱者無法被說服,只能被煽動。狂熱者永遠覺得自己不完整和不安全。他們總是渴望找到能依附自己情感需要的地方。
此外,宗教狂熱者的對面不是狂熱的無神論者,而是溫和的憤世嫉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