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論語》

圖片發自簡書App


拆書|《論語》


————————


《論語》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集注》朱熹版:

困,謂有所不通。言人之氣質不同,大約有此四等。楊氏曰:“生知學知以至困學,雖其質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學之為貴。困而不學,然后為下。”


讀書,行知有三重境界分別是,生而知,學而知,困而學(而知)


第一重:生而知之


這一重,處在金字塔的頂端,生而知之,并不是說生下來就知道,而是出生的環境和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也決定了這個人的平臺。


在較高家庭水平出生的人,叫做生而知之,接受新事物也好,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的方法和渠道,也相對來說比較好。所以,第一重叫做生而知之。


對于我們來說,為何努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也就是為了生而知之這一境界。


第二重:學而知之


這一重的,處在金字塔的中段,沒有較為寬裕的物質生活,也沒有過硬的精神世界,先天給予了一定的影響,然后,通過后天的努力,學習,和補充,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這樣的學習方法,叫做學而知之。


這一重,是變化最大的一層,有可能,學而知然后一舉突破,達到生而知之的境界,也有可能不學唄困,跌落困而學之的境界。


第三重:困而學之


等到生活迫切需要了,供給無法保障了,才去學習的方法,叫做困而學。


這一重學習受到的阻力比較大,既要應對生活的百般刁難,又要靜心學習知行合一,一不小心就容易堅持不下來,再跌一層:困而不學。


縱觀這三重,中心思想和主題是學,無論你處在那個層次,只要學,就是值得肯定的,并不會因為你處在階層的不同而被區別對待。


唯有最后一層,最下重:困而不學。直接放棄希望這是最不可取的。其實,哪怕你處在第一重,如果你不學習,遲早也會陷入第四重,困而不學的境界,并不會因為你層次高一點而有所變化。



所以,一言以蔽之: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都為時未晚,唯有放棄,是最不可取的,這句話,就是表達了這樣一個中心思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拆書|《論語》 ———————— 1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背景 當時,孔子的弟子...
    持樞君閱讀 553評論 0 3
  • 拆書|《論語》 ————————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持樞君閱讀 808評論 0 1
  • 葉上秋閱讀 141評論 6 5
  • 夜已深, 他卻遲遲不想入睡, 其實是他早已習慣濃重夜色的陪伴, 無非是夜色的寂寥和某人的不甘, 生活于他的壓力, ...
    天涯笑忘書閱讀 531評論 0 1
  • 希望這里可以成為我的樹洞
    輝哥的寶寶閱讀 12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