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拆書|《論語》
————————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朱熹版注釋
蓋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 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譯文
孔子說:就像堆砌高山一樣,還剩一筐土就可以成功的時候,停止了,是我自己想停止的。而剛開始往平地上堆上第一筐土(用來堆砌高山),仍然想要繼續堅持,是我自己想要堅持的(和別人無關)。
解析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孔子這句話,就是對愚公精神的最好解讀,并且從正反兩面說明不堅持,中道而止的原因在于自己,而不在于環境。
在《論語》中,有關堅持和不堅持的對話有很多:比如他的弟子冉求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不是不傳承夫子的道,而是力量不夠)”
孔子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用這句話點明不足是自己想要中途停止,不堅持的根本。
再比如:顏回說他的老師孔子怎樣教學: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結論
綜上,這句話,并不是在強調山有多難堆砌起來,而是通過正當兩年,說明不堅持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
所以,你可以不記住原文,但是,一旦你看到這句話,想到“功虧一簣”這個成語的時候,就一定要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或者客觀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