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周星馳的《大話西游》。一直看我公眾號的朋友肯定也發現我寫了好幾次《大話西游》相關的內容。今天我還是要跟大家說一說這部電影中的另一個橋段:吳孟達看見周星馳用“月光寶盒”穿梭時空的時候。因為周星馳多次嘗試未果,所以吳孟達當時說了一句:“又升仙了!”緊接著,他又反應過來:“誒?我為什么要說又呢?”
生活中,我們經常說,同樣的錯誤不能犯兩次。然而事實上,我們卻經常在一些生活小細節中經常犯同樣的錯誤。有一些甚至是很低級的錯誤。
我記得有一次,我要乘車去中央民族大學找一位老友吃飯。為了打發等車時候的無聊時光,我戴上了耳機聽音樂。沒多一會,我要乘坐的公交車就來了。
我為了確認自己沒有坐錯車,還特意問了一下司機:“這車是到中央民族大學吧?”
司機看著我,說了兩句話。我因為戴著耳機沒有聽清楚。但是我基本就已經確定了我坐的這個車沒錯。因為中央民族大學離北京圖書館很近。我前一天才坐了這個車去北京圖書館。
一路上我聽著音樂,現在想來,當時應該還在看著書。就這樣打發路途上的時間。
但是隨著車子一直往前開,我卻一直沒有見到熟悉的建筑物。我隱隱約約覺得好像有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不過我依然相信我坐的車沒有坐錯。我還專門看了車上的路線圖,確實有中央民族大學這一站。而且中央民族大學的下一站就是北京圖書館。那肯定就沒錯了!
就這樣,我一路坐到終點站,我卻依然沒有達到我想要去的終點站——中央民族大學!
原因是我坐的方向反了!
好吧,我當時心里好像有一些煩悶:我怎么能犯那么低級的失誤呢?昨天才坐過的車,今天居然能坐錯!而且還坐到了終點站才發現。我開始埋怨公車司機沒有告訴我坐反方向了。但是仔細一想,司機當時上車時候說的那兩句話也許就是說你坐反方向了。我卻因為帶著耳機沒有聽見。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雖然很懊惱自己犯下那么低級的失誤。但是我心里似乎并不顯得多么焦急和慌張。好像我并不覺得讓我的老友等我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這種情況跟我平時遲到一點就內疚得不行可完全不一樣啊!
于是我想起了,弗洛伊德說的:“所有的過失都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沒有什么巧合。”
真是這樣嗎?我其實一直有所懷疑。
但是這次我確實想要好好分析一下我自己的這次“匪夷所思”的“過失”。
首先,這次過失造成的最大影響是什么?就是我會很晚才到中央民族大學。那么我晚到會有什么影響呢?我的老友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等我。讓我的老友花更多時間等我,我會有什么好處呢?我可以報復他。報復他什么呢?我每次去找他,他總是說有這事,有那事的。好像總是躲著不見我。
至此,我采用倒推的方式來讓我意識到,原來我是想通過這樣的“過失”來報復我的老友平時對我的“不公正”的待遇。
這個結果聽上去,其實很幼稚。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潛意識其實就是很幼稚的一種本能沖動。潛意識動機的發動機制跟意識層面完全不一樣。如果是一個成熟的人,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可能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坐車上,而是會向老友禮貌的表達不滿,并尋求一種共同的解決方法。然而,那個時候的我,顯然沒有那么成熟,但是我的內心的不滿有那么強大,所以我的潛意識就幫我做了一個決定:我因為坐錯了車才讓你等我那么久的。我并不是“有意”的。
這樣,我就既“報復”了我的老友,又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如果一定要嚴格的區分,這個結果似乎更像是本我(本能自我)和超我(道德自我)共同作用并達成妥協的一種產物,也就是自我(協調本我與超我)。因為這樣的一個“過失”不僅滿足了本我想要“報復對方”的需求,同時又能滿足超我“不用破壞關系使自己變成一個壞人”的需求。
我舉得這個例子并不是一個反復犯同一個錯誤的例子。但是我卻用這個例子呈現了如果去分析和倒推一個典型(多次重復)“過失”的方法。在弗洛伊德看來,偶爾犯下的錯誤都有著那么深刻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那么如果你總是犯同一個錯誤,那這個錯誤背后的潛意識動機就更值得你去關注和分析。
知道了這個方法,你是否又知道,你的“過失”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潛意識動機呢?
試試看,也許你會更了解你自己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