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月亮和六便士》已經擺在書架上很久了,斷斷續續讀了一部分,書中的內容讓我很震撼,我想了很久也想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么,本次借樂其志讀書成長營的機會,完整的把它讀完了。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1919年。小說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但是,就在他們婚后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
所有的人們都以為他是因為有了外遇而出走,而“我”受其妻子委托,去找斯特里克蘭德的時候,才發現,他是為了畫畫而離開的。當時的斯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他只是愛好畫畫而已。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的生活開始變得窘迫,幾次險些因饑餓和疾病而死。
雖然他在異國他鄉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有時候他要面臨著饑餓的煎熬,最困難的時候甚至連著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飯,餓得枯瘦如柴。而且他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終于離開了文明世界,到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是在逝世之前,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02
這部小說中,毛姆描寫了諸多人物,但有兩個讓我異常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個是拋棄妻子、對生活滿不在乎,一心想著畫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還有一個就是常被人愚弄,但依然熱心實誠的斯特羅伊夫。
初讀本書,對本書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充滿了鄙夷和不恥,他的行徑就是標準的只為自己,不管別人死活,對朋友對他的照顧不聞不問,與朋友的妻子私通,害得朋友妻子自殺,朋友家破人亡。
但是讀到最后,慢慢體會到,雖然文中主人公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他對自己理想不顧一切追求的精神的確令人欽佩,讀著讀著往往也會被他這種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而感動。在他死后,他的很多畫都被國家博物館保存,還有很多都被貴族繪畫愛好者以高昂的價格收購在自己家中保持著。
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可以借用書中的一句話: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里也找得著美德。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
我也很同情斯特羅伊夫,他是個徹頭徹尾的老好人, 善良,重感情,對朋友真誠。但是他的情感表達總是太過,以至于讓人禁不住笑。 他深深地愛他的妻子,愛得沒有自我,沒有尊嚴,。雖然他的畫平淡無奇甚至連普通都談不上,可是他對藝術有些敏銳的嗅覺,他的批評很準確,也從不吝惜贊美之詞,他是別具慧眼的伯樂。
03
為什么要用《月亮和六便士》這個書名,其實毛姆想要表達的'月亮‘’和“六便士有三層隱含的意思:
第一層,很容易理解,那就是理想與現實。
斯特里克蘭德不顧一切追求的理想就是月亮,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抉擇,斯特里克蘭選擇了擁抱理想,毅然投身于未知的藝術。把生命的全部價值注入璀璨的畫布中,滿足了他內心追尋人性自由和生命意義的需要。而六便士,則是世俗的生活,斯特羅伊夫便是這世俗生活的代表,生活滑稽、可笑,但是又充滿人性。
第二層,真心相愛與虛情假意。月亮純潔無瑕常被用來象征純凈真摯的愛情。本書中,主人公與三個女人之間的真愛與虛情,不就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對立嗎?
第三層,隔絕的塔希提島與人們生活的歐洲大陸。純凈神圣的塔希提島與物欲橫流的歐洲大陸形成了“月亮”與“六便士”的對立,之所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去了塔希提島完成了他的驚世之作,也說明了這里的純凈和美,沒有喧囂,沒有人類的丑惡。
04
其實月亮和六便士并不沖突。
我們生活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有很多人都在追尋屬于自己的“月亮”。他們的“月亮”很偉大,需要披荊斬棘,克服很多困難、拋棄很多親情愛情才能實現,無疑他們是人類全方位進步的階梯,正是有了他們,人類才文明才如此璀璨。
但也有很多人,卻陶醉于“世俗的生活”,低頭尋找自己的“六便士”。也許是得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禮物,也許是吃到了一頓自己喜歡的美食,僅僅是生活中的這一點點小事都可以讓自己享受到實現理想的快樂。
正是這些偉大的理想、“世俗的生活”、真心相愛、虛情假意、純潔之地、物欲橫流之地,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才能使我們生活豐富而美好,才能讓我們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月亮”或者“六便士”
用本書最喜歡的一句話結尾: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