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懷著對阿富汗戰亂和文化背景的興趣及趁熱打鐵想要繼續閱讀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說的熱情,使我一見到這書時,就果斷買下…本來是9月份買的,想不到后因保研、找工作等各種亂七八槽的煩心事打的我措手不及,以至于沒有一點心思去讀任何書,上任何課。不過啊,還得感謝今天的晚起,本以為今個兒考研黨們考試,圖書館人少,起的晚了些,誰知道去了后依舊沒有沒空位。嘿,正好給了我契機,溜達著來到四教坐在報告廳的大窗戶下翻出了這本書…
其實,期間也陸陸續續的拿起過這本書,只是讀了不過3、50頁。看到第一章講那個惡魔的故事時,我壓根也沒想到它其實是對接下來生活的暗示,要不然,也不可能用一章的篇幅去寫一個哄孩子聽話的故事。
10歲的阿卜杜拉猶如3歲帕麗的爸爸一樣,絕不僅僅是她的哥哥。疼她愛她思念她,用盡一生。這注定為他們的分離增添了幾分悲涼的色彩。而我覺得幸運的事,帕麗正如她父親講給她們的那個故事一樣,擁有了嶄新的翻天覆地的生活,代價是——遺忘。本以為阿卜杜拉和帕麗會是這本書的主角,可實際上從第三章開始就鮮少有他們的出現了。第三章講了帕爾瓦娜,阿卜杜拉和帕麗的繼母。就是讀到這章題頭的時候,我還特意往前翻看了一下,因為題頭寫著1949年春。可我明明記得第二章就已經到了1952年啊,我當時還想盜版書!第四章穿插納比舅舅的回憶,在這里又出現了帕麗的影子,不過很少。這一章跨越的時間很長很長,顯得更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愛情,不過讓我很震驚,很震驚。那個落后又封建的社會,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倒是這章里的一段話讓我覺得很值得收藏:人家說去發現,發現你生活的目標,然后去過那樣的生活。可是有的時候,你只有生活過,才能認識到早已有了生活的目標,也許這目標你從來不曾想到。現在我的目標已經實現了,我覺得自己失去了方向,只剩下隨波逐流。當然,在這一章里大量描寫了妮拉瓦赫達提太太,后來的第六章也是寫她和帕麗的。整本書里我最喜歡的女主,沒有之一。我喜歡她的放浪不羈,欣賞她的敢做敢當,也佩服她對世俗的鄙夷,還有她對帕麗的教育和考慮。是的,她也狠心無情,也水性楊花,可她就是這么一個有血有肉,有才華,有不足的女子。第五章時,我才完全意識到,這就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每個章節不曾聯系,但總會有那么一處描寫或者交代能夠使你把前后貫穿,像是散落的珠子被人用線一一串好。這種寫作手法或是技巧我沒見到過,發散性很強烈,感覺很凌亂,但也有種跑馬圈地的感覺。這一章里被羅詩的遭遇所痛心,也為這個世界上的野蠻,殘忍,和無窮無盡的暴行所氣憤。也為伊德里斯不守諾言而失望,更為羅詩最后的成長和早熟而欣慰。這一章也讓我再次見識到了時間強大的治愈力。是的,去阿富汗回來后的伊德里斯就像看了一個災難片一樣,雖然當時動容,難過甚至撕心裂肺,但漸漸的也會忘記也會不再感同身受。我不理解第七、八章寫阿德爾和烏科斯的生活意圖在哪里,如果有我想也就是寫作手法上的技巧吧,多個角度描寫思考。讀完全書后,我搜的看了其他網友寫的讀后感。發現,確實如此,每一章都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展現不同的視角。不再是前兩部那樣刻畫普通老百姓對抗戰爭時的生活,更多的是以逃離戰爭的那些幸運者,移民者的視角去審視阿富汗,這片生他們的土地。以及融入新生活所感觸到的文化碰撞。突然覺得這樣的理解很對,比我的理解更有層次。截屏如下圖:
第九章的敘述就是皆大歡喜,大團圓,終于再次寫到了阿卜杜拉和帕麗。只是此時的他們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阿卜杜拉已經不認識帕麗,而帕麗也回想不起那個鐵盒里的羽毛有著怎樣的意義。正如帕麗所言:“他們兩,阿卜杜拉和我失散的時候,他受到的傷害比我重的多。我比較幸運,因為我年紀小,這一點保護了我。我還能享受遺忘。他不行”。對,阿卜杜拉的確不能享受遺忘,所以他給他的女兒取名“帕麗”。
仍以題記結尾“走出對于錯的觀念,有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兒相會”——魯米,十三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