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風不老
從前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必不友。而今日重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覺得讀之不震撼者必有憾。
《人間詞話》是一部以先進的思想、嶄新的眼光對中國傳統(tǒng)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巨著。它雖然運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詞說的批評形式,卻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審美意趣和批評精神。
全書融會中西,承前啟后,既有對傳統(tǒng)詞學的繼承和突破,也有對西方理論的接受和融通。“言氣質(zhì),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zhì),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此番“境界說”正是《人間詞話》最為核心的理論。
一部《人間詞話》不過數(shù)章,每章不過數(shù)語,然而卻字字珠璣,特別是他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更是不露痕跡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生所必經(jīng)的三種階段,讓蕓蕓眾生推崇不已。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不管是第一境界對理想對事業(yè)的最初追求,還是第二境界對理想對事業(yè)的堅定執(zhí)著,又或者是第三境界對理想對事業(yè)的最后收獲,他以文人騷客的千古名句點出人生之道,這詩一般的人生境界展現(xiàn),已作為一種深沉的文化底色墊在了人生追求的途中,圭臬般地激勵世人尋求人生真諦。
我想起孔老夫子也給后世子孫描繪過這樣的一種人生之道:
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說的這樣一個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是我們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參考的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靈是否已經(jīng)立起來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經(jīng)通過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憫去體諒他人,是否終于做到從心所欲。
我想,不管是王國維,還是孔子,圣賢的意義就在于,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后世子孫去實踐,從而形成整個民族的靈魂。
我們成不了圣賢,點不出人生大道,但起碼可以從閱讀中感受圣賢的睿智,在哲理中堅定人生的方向。
其實很多時候人生就像是一本書。你在經(jīng)歷人生的同時,也在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著作,你在閱讀書籍的同時,也在領略異于自己的另類人生。
正如劉心武《春從心出》中所言:書中畢竟有人生,人生畢竟一部書;書林雜蕪,仍要耐心從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詭異,仍要堅韌地追求活著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