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省吾身:
我壓力大嗎?
我焦慮了嗎?
我消極了嗎?
這三個問題看上去就令人頭禿,不如換個緩和的方式來問:我感到幸福嗎?
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都討厭壓力、焦慮、煩惱,人人都向往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是隨機的,還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該如何擺脫消極和焦慮,真正活得幸福?
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的幸福公開課給了我最理想的解答,哈佛大學幸福課又叫積極心理學,2002年開設后,一度超過經濟學,成為哈佛大學排行第一的課程。
有20%的哈佛畢業生參加過這門課,23%的學生稱這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沙哈爾教授被稱為“最受歡迎的講師”。
以下總結九條幸福生活的密碼,分享給大家。
一、心懷感激
看到自己的所得,并心懷感激,這樣很容易感到幸福和滿足。
每天寫五條值得感恩的人與事,多元化不重復,登門拜訪或者發短消息表達感激。
儀式感會讓人刻意尋找值得感激的事。
二、寫日記
每天用15分鐘寫出今日值得紀念的事,寫日記可以緩解焦慮感。
寫日記可以將一天的事情情景再現,幫助理性思考,找出解決辦法,對培養習慣有很好的幫助。
三、制定目標
目標明確的人,意志力堅定,在面對壓力的時候,不容易被環境影響。
首先制訂長期目標,再拆分成短期目標,制定可執行的計劃,計劃也是習慣,一步步做到,直至達成自己的長期目標。
四、簡化生活
每個人的帶寬都是有限的,雜事太多會占據自己的精力與時間,重要的事情反而會被忽略。
如果我們花費大量時間與人社交、玩游戲、刷視頻,自然就無心工作、學習提升自己,更沒辦法陪伴自己最重要的親人、朋友。
時間耗費在沒有意義的瑣事上,這樣會降低我們從生活中吸收快樂的能力。
簡化生活只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事情的重要性排序,盡量先完成重要的事情。
五、接受不完美
完美主義會帶來極端,正面影響會讓你精益求精,負面影響會讓你過于恐懼失敗,進而陷入無盡的拖延。
大部分完美主義者更傾向于負面的影響。
長久來看,不完美主義者,允許自己有失誤與偏離,所以他們會比完美主義者更快樂,會享受更加持續的成長,固有動力與自尊心也會高很多。
那么,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呢?
首先,自我接受,承認自己有短板,不要過分糾結,多欣賞自己的優點。
其次,享受過程,全情投入,通往成功的路上,依然有美好的風景。
六、擁抱情緒
成年人習慣了戴著面具偽裝自己,世界以痛吻我,我們為什么要報之以歌?
為什么不能表達自己的不滿與痛苦呢?原本已是負重前行,為什么還要給自己再加一份沉重呢?
長期使心情處于緊張壓抑狀態,不僅會影響身心健康,還會導致免疫系統受到影響,提高疾病的發病率。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指出,超過一半的人會通過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典型的案例就是借酒消愁,其實更好的辦法是找朋友聊天。
一來可以分攤你的情緒,二來也能得到一些建議和安慰。
七、適當鍛煉
每周保持三次身體鍛煉,每次只要三十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只有身體健康,才有力氣感受到真的幸福。人的身體有一點點不適,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牙痛或感冒,都會讓人感到渾身不舒服。
即便身體無病,也會因為睡眠不足或精力不夠而影響到一個人的心情和情緒。
適當的鍛煉不但能增強人的體質,減少疾病發生,更能讓人保持充沛的精力。
八、充足睡眠
每天保證八小時的充足睡眠,恢復精力。
良好的睡眠可以顯著加強身體的免疫系統,提高精力水平,維持我們的基準體能認知功能,能保持智力和幸福感。
當我們缺乏睡眠時,生產力、創造力和記憶力都會受到損害,焦慮暴躁的導火線也會縮短,也會更加消極。
九、冥想
連續八周的冥想對照組,研究數據發現,對照組的大腦,左前額皮質,也就是大腦中決定快樂的區域,明顯更加活躍。
比例大大提升,冥想不僅使心理更加寧靜,而且重塑了大腦的生理構造,每天十五到二十分鐘的冥想,就可以改善身心健康。
如果你不能保證每天有時間,可以嘗試深呼吸,可以是剛睡醒、上課前、下課后、每次遇到紅燈,都可以當作是一次深呼吸的機會。
一天幾次深呼吸,也會對你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九條建議看似稀松平常,每個人都知道,但又極其容易被忽略,就像幸福一樣。
我們總在不斷的追尋幸福,卻沒想到幸福就在我們身旁,培養積極心理,一點點改變自己的認知與思維,終有一天你也可以點石成金。
關注樂活Thirza
美好生活指南針
做熱愛的小事情
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