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是吳伯蕭先生訪問三味書屋后寫的一篇散文。文中以“清香”為暗線,以作者的腳步為明線,看似游記卻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聞香而來,鋪陳文字,看到了三味書屋的陳設,想起幾十年以前魯迅文中的臘梅,恍然大悟臘梅花正是清香的來源,照應了前文,突出臘梅花最為顯著的特點: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開得最早,由這個“早”過渡到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感受到魯迅只有一次遲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讓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學生心靈。這篇課文我們接觸到一種新的寫作方法“以物喻人”,如何才能讓學生體悟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相同之處,真正的讀懂課文呢?
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搜集整理有關梅花的詩詞感悟梅花的特點。在詠梅的詩詞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有這些:
王安石的《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經過反復吟誦,學生對梅花的品格有了深刻而感性的認識:她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冰清玉潔而又不畏嚴寒的內在特質。
? ? 在“蠟梅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要求從整體想一想這段話寫了什么,在文中的空白處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學生通過朗讀感知蠟梅的特點:花開得多而早、美麗而又冰清玉潔、花香四溢、不畏嚴寒、爭優爭先,從而為理解魯迅的人格打下伏筆。再劃出文中反映蠟梅特點的詞,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蠟梅的品質。在此基礎上,適當地訓練一下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習梅花和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珍惜時間的精神,爭做“春風第一枝”。
此文中有一成語是學生之前從未見過的,叫做:“二十四番花信風”,我讓學生詳細的查了資料,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收獲頗豐。
所謂花信風,就是指某種節氣時開的花,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風。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為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說》: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根據農歷節氣,從小寒到谷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年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 8 個節氣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風”之說。
從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經過 24 番花信風之后,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風,陰陽寒暖,冬隨其時,但先期一日,有風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則:鵝兒、木蘭、李花、楊花、榿花、桐花、金櫻、黃、楝花、荷花、檳榔、蔓羅、菱花、木槿、桂花、蘆花、蘭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民諺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布谷布谷,割麥落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