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窗前。那朵蘭花已長出茂盛的葉子,最底下的葉子已有一些老去。一個小花苞站立在頂上。微風一吹,花骨朵隨風輕輕擺動。
我在看一本書。其實并沒有看進去。蘭花在朝我微笑。
不禁想起了前幾天情緒突然轉變的過程。
那天,一到單位,就被一些小事務纏身,一直忙活到10點多。領導指揮來指揮去,我像只狗一樣被喚來呼去。10點半,我獨自坐在座位上發呆。只覺得胸口發悶。
每當情緒翻滾,腦中就有倆小人打架。
情緒腦:“媽蛋,老娘不干了!”
理智腦:“好啊,那為什么還干?”
情緒腦:“因為感覺年紀大了,再從頭做起耗不起。”
理智腦:“年紀大?開玩笑。耗不起?關鍵是,你為了自己做了啥?”
情緒腦:“我……其實我一直在尋找方向,想提升自己……可是……”
理智腦:“可是什么,沒有肯定的回答,你就沒有資格鬧情緒!”
沉默……我承認,理智說服了我。我對自己很惱怒和憤恨,狠狠地罵自己。
“若你舉世無雙才高八斗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任你東西南北風,誰人能奈何你?但你無此才華!”
記得有一篇熱文,是中央臺駐外記者寫的,“沒有一份工作是不想辭職的!” 幾乎每一個人,在工作中都有委屈和憋屈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曾內心哭喊:“我要辭職!”但,若是因為一點點小委屈就要離職,那每個人就不會在工作的狀態,而是永遠在離職的狀態了。
結果呢?每個人都在憋屈中不斷尋求安慰,在委屈中求全。
就這樣,我默坐了幾分鐘,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不想說話,不想吃飯。直到QQ傳來一條消息。
“你女兒這學期數學成績不錯,免考。麻煩填好表格發給我。” 女兒的班主任老師發來的。
那一瞬間,似乎有一個神奇的手,將我內心的郁悶和不快一掃而光,內心立刻撥開云霧見青天,快樂的小確幸立馬進駐我的心底。開心!
突然就意識到,原來,一件小事會讓我們開心無比。一些小事,也能讓我們郁悶好半天。
這就是情緒!對,那個經常纏繞我們心智,時不時想控制我們的玩意!早在古羅馬時代,智者伊比鳩魯就說:“人不是因為事件的本身而困擾,而是被他們對事件的想法所困擾”。遇到一點小事,一點小挫折時,我們就哭著喊著說我們要走了,我們要離職了,我不干了,我不開心了。是的,這些可怕的困擾我們的情緒!
難道真沒有辦法來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嗎?那天下午,恰好看到古典在得到上的分享《思維捕捉:做個情緒的拆彈專家》。他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情緒按鈕”,一旦不小心觸碰,即使是平時和藹可親的一個人,也會爆發出巨大的情緒。一般人都會小心翼翼地藏著這個按鈕,不讓別人觸碰到。但老同事、老朋友、相處很久的愛人等,難免會碰到。所以,躲避只是權宜之計。學會拆彈法,可以將心智中的“定時炸彈”拆除,讓我們免受情緒困擾。
人在逆境中,會產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如絕對化、擴大化、災難化,覺得不得了了,這件事發生了,世界要毀滅了。這個時候,首先要讓自己慢下來——找到腦海里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捕捉到自己的思維。
認識情緒,再通過“拆彈法”來解決情緒問題。
運用認知心理學家的理論,情緒產生的機理是ABC模式:
A,逆境(Adversity)
B,信念(Belief)
C,結果(Consequence)
外在的逆境不可控,但自己內心的信念是可以調整的。在“逆境”中調整心態和看法,猶如用一個“拆彈機器”,將那些逆境帶來的負面情緒一個一個地化解。幫助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待問題。
我靜坐,慢慢地回味今早發生的事件。慢慢體會我的情緒:我覺得我受到了否定,我很不爽;我覺得領導的情緒猶如天氣,變化多端,讓我受不了;我付出了那么多,卻一句話就批判得體無全膚,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我感覺沒法在這單位混下去了……
嘗試用“拆彈法”嘗試解決我的情緒問題。
A,逆境——領導不信任我。他總是吹毛求疵,習慣性地找別人的毛病。
B,信念——其實領導是很信任我的,他不是經常表揚我工作做得很到位嗎?他只是想要我變得更優秀,做的更仔細,這樣他向上面匯報的時候,就不會有任何的疏忽。
C,結果—— 其實領導也挺擔心受到上司的批評的,雖然我不喜歡他說話的語氣,但他批評的那些都是真的。我要更仔細和認真,把工作做得更好。有煩惱的時候,我就先靜坐,再發掘生活中快樂的事,再回頭一看,這些煩惱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有一句格言說:“原諒一切,但不要忘記任何事。”
情緒解決好了,是不是就這么過去了?猛然想到,工作的時間,其實占據了一個人三分之一的生命。生命中的困難和阻礙總是會有的。若這三分之一的生命時時受郁悶和不良的情緒困擾,可想而知危害有多大。做自己情緒的“拆彈專家”,一有情緒就抓住,慢下來,細細體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再用一點生活的小確幸來填充,可能,我們的生命才不那么遺憾。
調節好了情緒問題,再想一想,自己的徘徊和迷茫,是否真的有意義?是否少想幾百遍,找一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并去踐行它?
想到這兒,我看著含苞待放的蘭花,不禁笑了。
End